日报

扫雷:战争埋下的炸弹,由平民逐个清扫

虽然扫雷需要具备许多专业知识,但在叙利亚目前只能依靠当地平民来做。而联合国估计,清扫这些地雷可能需耗时十年……

端传媒记者 梁振岳

刊登于 2016-05-03

叙利亚的扫雷志愿者正在清扫地雷。Syrian Civil Defence图片
叙利亚的扫雷志愿者正在清扫地雷。

“我蹲下来,想仔细看看那朵美丽的小花,”65岁的 Jamila Muhammad 接受访问时说:“但花下面,是一个地雷。”

叙利亚内战爆发后,Muhammad 的儿孙都已迁往邻国土耳其避难,剩下她独自坚守家乡小镇 al-Khalfatli。2015年5月的一天,她如常赶着仅有的一绵羊放牧,却误触地雷,失去右腿膝盖以下部份。

联合国:叙利亚扫雷工作需耗数十年

叙利亚内战虽未完全止息,但在国际社会监督停火协议下,近月有缓解迹象。据美国信息咨询服务商 IHS 公司近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在过去15个月节节败退,已丧失约22%领土。

然而,即使叙利亚大地之上的战火暂时遏止,大地底下依然埋藏着危机处处,而且很可能遗祸长达数十年。

每天都有人被地雷炸死。我懂相关的知识,我别无选择,我必须帮助他们。

叙利亚扫雷志愿者 Adeeb Ateeq

Adeeb Ateeq 曾经是叙利亚政府军军官,2012年脱离军队,目前是当地少数具备知识和经验的扫雷志愿者。“小孩、妇女、老人……”Ateeq 说:“他们对地雷一无所知,他们发现地雷的那一刻,通常就是地雷爆炸的那一刻。”

Ateeq 召集到约20个叙利亚平民,组织成扫雷志愿小组,在叙利亚北部及土耳其南部工作,除了搜索和拆除地雷外,也教育当地小孩警惕地雷危险。

有时小组工作一整天可以拆除三、四十枚尚未爆炸的地雷,而前进的距离可能只有二十多米。

联合国曾估计,要扫清在叙利亚的未爆炸地雷,需要花上数十年。而且不要忘记,叙利亚内战尚未真正结束,IS 等恐怖组织也继续肆虐各地,每天新埋下的地雷也不计其数。

“一切都从零开始……一般的扫雷队伍会有保护装备,头盔、先进的工具,而我们穿的是衬衫。”即使是经验丰富的Ateeq ,在2015年8月一次扫雷行动中,也误触地雷,被炸掉左脚。目前,Ateeq 只能在土耳其小镇 Reyhanli 一所租住房屋中静养,但他已表明伤愈后将立即回到“前线”工作,因为这是他的使命。

在叙利亚,只能由当地平民社群来做扫雷工作,暂时还没有看见有人会伸出援手。平民欠缺专业知识,发生意外的机率自然也高。

“联合国除雷行动”(UNMAS)项目经理Sarah Marshall

“联合国除雷行动”(UNMAS)项目经理 Sarah Marshall 称,虽然扫雷工作需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但目前只能靠叙利亚当地平民来做。这是因为,在拆除不少型号地雷时需要使用引爆的方法,但基于国防安全等理由,叙利亚周边国家都不批准联合国工作人员带着引爆地雷所需的炸药前赴叙利亚,更不接受他们教导叙利亚人使用引爆方法拆除地雷。

就此,UNMAS 与国际非政府组织“Mayday Rescue”已展开合作,为叙利亚民间自卫队“白色安全帽(White Helmets)”的成员提供训练,教导他们使用内战各方遗留下来的闪光弹来引爆地雷。受过训练的首两支扫雷队伍,自今年3月已经投入相关工作。

以人手去搜索和拆除地雷,实在太疯狂。

正职为牙医的香港发明家、探险家伍士铨

香港发明家研发无人机、机械人取代人手扫雷

东南亚冷战时期军阀割据、内战频繁,同样遗留下严重的地雷问题,至今还未扫清。国际组织“地雷与集束弹药监察”(Landmine and Cluster Munition Monitor)统计,在1999至2014年,全球有96,492人因误触地雷等炸药而死亡或伤残,其中亚太地区有46,775人,即占总数的近一半。柬埔寨、缅甸、越南、泰国及老挝(台湾称寮国)等地为地雷重灾区。

正职为牙医的香港发明家兼探险家伍士铨,近年与柬埔寨的大学团队合作,时常到该国考察,希望研发以机械代替人手扫雷的方案。

近月,他研发出以手机应用程式操控备有超声波探测功能的无人机来搜索地雷,再由他研发的一款三臂机械人负责引爆或拆除地雷。他说,这个方案安全快捷,已获瑞士军事专家肯定,更重要的是设计概念付诸生产的成本不高。“我不是要赚钱,只是不希望再有人因为误触地雷或拆解地雷而断手断脚。”伍士铨对南华早报记者称。

伍士铨曾于2002年与香港理工大学学者合作,研发出俗称“太空钳”的“岩芯取样器”,翌年获欧洲大空总署采用于火星土壤探测任务。

参与火星任务技术开发的经验,启发伍士铨为人手扫雷工作研发代替科技:“假如在火星,你要处理某些炸药或爆破工作,尚且会用到摇控机械,为何在地球反而不可以?”伍士铨认为,在智能手机应用程式、无线通讯、无人机、GPS 及机械人等科技均如此发达的年代,各地仍然依靠平民以身犯险拆解地雷,根本不合符逻辑。

扫雷志愿组织为何抗拒使用新科技?

不过,不少志愿组织对采用新科技协助扫雷,仍然持审慎态度。

英国非政府组织“扫雷顾问组织”(Mines Advisory Group,简称 MAG)成员 Sean Sutton 解释,过往也有不少新技术、新设计,在实际采用时才发现效率相当低,例如在昔日游击队活跃、地雷布置密集的丛林地带,就难以用机械搜索地雷。

另一方面,Sutton 指过往有不少研发者仅考虑自身的投资利益,令扫雷志愿工作被误解为有利可图的事业。 因此,目前 MAG 总会小心选择合作对象,并对新技术作反复试验。

另一英国非政府组织“光环信托”(HALO Trust)的柬埔寨项目负责人 Matthew Hovell 亦解释,在1990年代初,红色高棉刚退居西北,柬埔寨局势开始稳定时,一些志愿者组织会刻意召募当地军阀和游击队士兵参与扫雷工作,以避免他们重返战场。Hovell 说,虽然由村民从事扫雷工作有极高风险,但也能为他们带来较高的收入,以及刺激他们恢复社区战前旧观的热心,因此至今仍会有村民为了改善生活,请缨负责扫雷。

1 万个
据“联合国除雷行动”(UNMAS)于4月4日发表年度报告,该组织在过去一年共拆除了约1万个地雷及17万个战争残余爆炸物,扫清了约64平方公里的土地及4千公里道路。此外,UNMAS 亦为逾263万人提供过爆炸物危机意识教育。

声音

在战乱期间,以至战乱之后,能否作出有效的人道主义回应,其关键之一在于扫雷工作进展。扫雷工作成功,可以造就安全的环境,后续发展、重建等活动才得以进行,并成为建立可持续和平的基础。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和索马里等地的动乱,更加凸显各国和个人必须持续资助“联合国除雷行动”的必要性。扫雷工作将增加在战乱地区平民以及援救工作者的存活机会。

联合国消除地雷和爆炸危险全球大使、英国影星 Daniel Craig

关于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地雷的公约

又称《禁止杀伤人员地雷公约》,条约正式宣布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具对人员杀伤力的地雷,及销毁、完全禁止一切杀伤地雷(反步兵地雷,又称为AP地雷)。条约于1997年开放签字以来,已有156个国家批准或加入这项条约,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不是缔约国。。超过4100万枚储存的杀伤人员地雷已被销毁,这些地雷的生产、销售和转让也大都已经停止。2009年3月1日标志著条约生效十周年,公约的第二次审查会议于2009年下半年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资料来自联合国网站、维基百科)

来源:半岛电视台南华早报联合国新闻苹果日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