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由街头耍到网络,揭健身教练的“不道德”手段

受利益驱动,健身中心教练疲于“跑数”,推销收费昂贵的私人教练计划,而推销平台,也从街头转至社交网络。

端传媒记者 陈嘉茵、孙贤亮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6-04-05

一名男子在健身中心内,在女教练指导下做健身。摄:罗国辉/端传媒
一名男子在健身中心内,在女教练指导下做健身。

走过冬天,城市重回温暖潮湿,香港多幢商业大厦外墙的广告亦随着季节转换。

大厦外墙换上展露腹肌的男人或S曲线的女人肖像广告﹔大型电子屏幕上,男女用尽吃奶的力做着各式高难度动作﹔大厦的落地玻璃内,老中青的人拼命在健身机上挥洒汗水。

健身中心的教练亦开始频频出动,用自己健美的躯体当作人肉展板,向来往路人推销健身课程,一旦有目标客人就把宣传单张硬塞到他们手上,就用如簧巧舌,将他们带上健体中心。

霎时间,运动热潮笼罩全城,但人们可能还未意识到,热潮的背后正潜伏著种种危机。

健身中心涌现 “强行推销”冒起

香港浸会大学体育学系系主任钟伯光教授对端传媒回忆说,香港健身文化在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普及,大型健身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分店遍及中环、铜锣湾、尖沙咀等商业区,而健身教练则在其中汗流浃背地推销各种健身计划。

香港健身俱乐部数目。图:端传媒设计部
香港健身俱乐部数目。

“那些健身中心地方大又干净,器材又多,开始吸引一批中产光顾。”钟伯光分析。

这些大型连锁健身中心在行内被称为“大场”,如拥有22间分店的舒适堡及9间分店的California Fitness,分别于86年与96年在香港开业。

97年入行的资深健身教练潘国强回忆:“我入行时正好是新旧交替,大型连锁健身中心兴起,他们hard sell(强行推销)的手法开始形塑整个行业。”

在90年代,健身中心还属于“新兴”消费,招收会员并不困难,加上当时全球流行减肥热,“瘦就是美”的审美文化一时风行,为健身中心带来大量客源。然而,类似的健美集团后来愈开愈多,行内竞争变得激烈,价格战因此打响,销售亦落入“强行推销”的死胡同。

香港健身私人教练及会员数目。图:端传媒设计部
香港健身私人教练及会员数目。

根据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资料,健身中心的消费者投诉数字逐年攀升,由1999年的116宗,增至2015年的577宗,升幅达397%,当中主要涉及销售手法及收费争拗。

397%1999至2015年香港健身中心投诉升幅高达397%

2015年6月,一名患有自闭障碍及沟通障碍的18岁青年,被游说购买6万元健身中心会籍后,在上堂时仅被安排在一旁呆站两小时,根本没人对他作出任何指导。

同年11月,另一名健身中心的前男教练冒签4名客人信用卡购买课程,从而获取佣金,涉及款项逾140万元,被判入狱40个月。

由网上follow到走入健身中心

健身中心误导式的销售手法不断曝光,不少市民提及健身就想到“欺诈”,健身教练与客户之间形成隔膜,于是一批健身教练,开始另谋出路。

“如今hard sell(硬销)已行不通了。每当爆出健身中心骗人的丑闻,整个行业也受到影响,我试过因此而整整一个月都没有一位新客。”今年20多岁的林伟东对端传媒记者说。他是香港目前当红的健身教练,其Facebook专页上有3万3千多名粉丝,社交网络是他的主要推销平台。

当其他教练大汗淋漓在街头推销的时候,林伟东正在冷气房内悉心打扮,准备在摄录镜头前拍摄自己健身短片。三周前,他就在Facebook发布最新一条“健身教学”片段—— 他将一头短发Gel起,身穿黑色背心及短裤,展露其发达的肌肉,面向镜头自我介绍说︰“大家好,我是Francis。这集我会教大家练肩膊肌肉。”

短片配以节拍强劲的音乐,附上字幕,至今获得逾6千5百次浏览及160多个like。留言版上,有粉丝赞好,亦有人查问会否有其他部分的肌肉锻炼,他大多在1小时内便作出回复。

林伟东分享说︰“除了用短片教人健身外,平时就其他什么也说说,个人生活、健身心路历程,千万别让人感到是hard sell。”在刚过去的复活节,他发了一则信息“祝大家复活节快乐”,再配以其郊游相片的的帖,共获得135个like。

今年32岁的张丽仪就是林伟东的粉丝之一。她任职机票订位员,在夏日来临前苦恼于怎么减肥︰“冬天还可靠一层层大衣遮掩肥肉,但夏天就原形毕露,不锻炼出线条不行。”

于是张丽仪在Facebook上搜寻健身资讯,发现林伟东的专页,里头的教学短片马上吸引了她。“Francis(林伟东英文名)的专页上,有不少训练是可以直接在家中做的,我在家中边看边照做,十分方便。”

她在家中跟着短片,练习了好几回,但都不见成效,甚至感到浑身酸痛,于是细读林伟东专页的每则留言︰“今时今日瘦身的方法五花百门,好多时会令人无所适从,用错方法甚至会令您愈减愈肥。”专页上再配以一篇“消脂瘦身的6大方法”,张丽仪觉得正中她的心霏,“觉得Francis真的有料。”这时,她看到专页上宣传“90分钟280元的试堂优惠”,由网上跳回现实,她已决定跟林伟东学健身。

林伟东坦言,客人上门后,会为其度身订造连串课程,每小时收费亦会调至700至1200元不等。

跟网上短片学健身有风险

与林伟东一样,现时很多健身教练在网络上发布教授短片,推销和宣传健身计划,并个人化地回客户需求。在YouTube上搜索“健身教学”,可以查到高达16万9千个短片,在Facebook上搜索“健身教练”的信息,也即时弹出近50名大晒肌肉的猛男健身教练专页。

不过,香港浸会大学体育系副教授雷雄德对端传媒分析说︰“部分人会做出哗众取宠的题材,务求增加浏览量及曝光率,当中存在的谬误或会令跟着短片健身的观众健康受损。”

雷雄德爆料︰“典型例子是在香港Yahoo上有一个健身教练,在前年全球掀起Ice Bucket Challenge(冰桶挑战)热潮时,该名教练对着镜头表示用10至15度的冰水冲凉24分钟可间接帮助减肥,短片拍得很漂亮,成功吸引到人去看去做,但却传播了错误的知识。”雷雄德指用冰水洗澡,对减肥没可能有效。

身兼香港运动医学科学会义务秘书的他又透露,学会曾就这类宣传错误讯息的网上短片作出讨论纠正,但感觉成效甚微。“如今天天也有大量教人健身的短片放上网,有对有错,我们没有空闲去天天查找错处,若然要做研究证实对错,需要很多时间,谁人有空去做?”雷雄德一脸担心。

上班族于下班后到中环IFC的健身中心做运动。摄:罗国辉/端传媒
上班族于下班后到中环IFC的健身中心做运动。

志不在“大场”月费,在于私人“买钟”

网络上所谓“专业教授”的讯息不断增加,亦归咎于健身中心兴起的私人教练模式。

“如今已演变成志不在你的月费,而是志在你加入后才向你开刀,最常见是私人教练‘买私钟’。”钟伯光告诉端传媒。

“租金、人工、水电费,每样都是钱,数百元一个月的会藉,健身中心根本不可能营运,一定是让你进来后才剁你。”钟伯光分析,这就是消费者一入会便会被推销各种私人课程的原因。

一对一私人教练课程以1小时计算,行内称为“买私钟”。今年30多岁的张月芬,入行16年,其中有8年先后在香港2间大型连锁健身中心任职健身教练。她接受端传媒访问时,以“跑数”来形容私人教练的工作,坦言“每个私人健身教练都背着一个销售指标”。

她透露,2010年去一间大型连锁健身中心应聘时,该处的经理跟她说每月要“跑数”(达到销售指标)11万元。“我当时收600元一堂, 即一个月要卖出180多小时,”张月芬苦笑说。

健身教练的薪金由底薪及佣金组成,一般初入行的教练,底薪只有六七千元,佣金则视乎教练向会员卖出的“钟数”及其销售成绩。佣金的计算方法亦非一视同仁,要视乎教练级数而定,张月芬强调︰“这里所指的级数,不反映教练教授技巧,只反映销售数额的多寡。”

愈高级数的健身教练,所得的拆帐比例愈高,一般为每堂费用的2成至6成不等,张月芬听过有人最高月入10万元。

在这种模式下,健身教练为达销售目标“各出其谋”。“为了吸引更多客人买钟,健身教练走歪了,(对顾客)又吓又哄,出现五花八门的不良销售手法。”钟伯光说。

健身中心的推销员在湾仔向市民招徕。摄:罗国辉/端传媒
健身中心的推销员在湾仔向市民招徕。

一切因为市场讯息不透明

“日日运动身体好,男女老幼做得到!”自2000年开始,香港政府一直落力推广“全民运动”的概念。

不过在当下扭曲的行业气氛下,积极健身的消费者除了损失金钱以外,还可能祸及健康,而本来有益健康的健身运动服务业朦上“欺骗成风”的阴影。

现时,香港法定机构对处理健身业不良销售的方法,主要是在事发后,由消委会及海关介入处理投诉。

早于2004年,消委会已承认无法例监管健身中心一类的预缴式消费,只可于事后采取法律行动追讨。

健身教练9招,你无路可逃。图:端传媒设计部
健身教练9招,你无路可逃。

直至《商品说明(不良营商手法)(修订)条例》在2012年修订后,已将“饵诱式销售”、“误导性遗漏”和“疲劳式轰炸”等不良行销手法列为刑事罪行,但未能杜绝不良手法的预缴式消费陷阱。

2016年3月底,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邓家彪表示,他在为投诉人处理有关消费投诉时发现,投诉人在此类案件的举证困难,投诉难以达到“不当”或“不良”营销的定义,而海关的调查工作却需要较为具体的证据才能作刑事检起诉。他建议涉预缴式消费的行业,应积极考虑设立“冷静期”,让消费者无条件解约,或为已使用的服务按次缴费。

9年前已取得健身教练证书、现为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助理讲师及博士研究生李韦煜认为,不良宣传及交易,源于健身业界的资讯不透明,“客人对于收费、教练好坏,一无所知,才会让立心不良的教练有机可乘。”

现职物理治疗师的容启怡于去年5月建立的一个网上平台,网站列明教练的资历、收费及空档,而学员亦可在平台上写下对教练的评价,一站式的市场资讯试图令业界更透明化。而独立私人健身教练林忠良也于去年创办网上平台,称自己整合“场地、客人与教练”三方资源。

林忠良告诉端传媒:“教练有几种角色,一就是教客人做运动,二是为其制定目标,三是心理辅导、成为朋友。唯独不应操心拉客与行销”。找到客人的工作由他包办,提供照片、资质与建立的教练,则在平台上等候客人的择选。

不过,正如网上健身片段会误导,网站的讯息也不一定可靠。张丽仪就质疑说:“完全可以靠作假捧红一个人。”

长远而言,她认为政府应对健身行业及专业作出合适的市场教育及监管,保障消费者免陷入健身界每年夏季的“不道德”圈套中。

(尊重受访者意愿,文中张丽仪为化名。)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