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英国批准首个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

刊登于 2016-02-03

 英国研究人员获准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改造。摄 : Sandy Huffaker/GETTY
英国研究人员获准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改造。

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The 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于2月1日批准了一项研究,允许伦敦 Francis Crick 研究所的研究员 Kathy Niakan 及其团队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健康的人类胚胎。这一研究若能取得当地研究伦理机构的批准,有望在接下来几个月内启动。

这是世界首例获国家监管机构批准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研究中的胚胎将由寻求人工受精的不孕不育症患者捐赠,整个研究将在受精卵受精后首7天内完成,使用的胚胎随后会被销毁。

研究可为提高人工受精成功率、治疗不孕不育提供帮助。但有科学家担心,这一研究开启了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先例,未来可能出现按特定需要修改基因的“定制/转基因婴儿”(designer/GM babies),甚至形成相关的优生学消费市场。

很高兴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批准了 Niakan 博士的申请,她的研究对理解健康的人类胚胎如何发育十分重要,通过观察人类发育的最初阶段──第1至第7天,这一研究也会提升我们对人工受精成功率的理解。

Francis Crick 研究所主管 Paul Nurse

受精卵在受精后的最初7天内,将从单个细胞发育成胚胞(blastocyst)。在此期间,研究者们将使用被称为“基因剪刀”的 CRISPR–Cas9 技术对较为活跃的基因进行改动,包括被称为“主调节器”(master regulator)的 OCT4 基因,以了解人类胚胎成功发育需要哪些基因。

申请获得批准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中心(Francis Crick Institute)奈亚肯(Kathy Niakan)博士说,她打算运用称为 CRISPR-Cas90 的技术改造胚胎。摄 : Francis Crick Institute
申请获得批准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中心(Francis Crick Institute)奈亚肯(Kathy Niakan)博士说,她打算运用称为 CRISPR-Cas90 的技术改造胚胎。

领导该研究的 Kathy Niakan 已从事人类发展研究长达10年。她表示,这项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流产和不孕不育都非十分常见,但它们都没有被很好地理解。据 BBC 报道,每100个受精卵中,能达到胚胞阶段的不到50个,能在子宫内著床的不到25个,能发育3个月以上的则只有13个。

Niakan 等人的研究或将成为首个获国家批准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但并不是首个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早在去年4月,中国中山大学黄军就副教授就已使用 CRISPR-Cas9 技术修饰了人类三原核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的受精卵),并发表了全球第一篇关于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论文。

黄军就的研究一度引发激烈讨论;去年12月,来自各国的基因科学家还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峰会,专门讨论了基因编辑可能带来的安全、法律及伦理问题。

峰会会后发表的声明指出,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存在重大问题,包括改变后的基因将被引入人类种群,对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造成影响;若只有特定人群可进行基因优化,将引发社会不平等问题;用基因编辑技术主观改变人类进化进程,也将产生伦理问题。

但声明也指出,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深入研究仍有必要,建议相关研究遵守法律和伦理规范,若研究对人类胚胎或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则被编辑过的胚胎或生殖细胞不得用于妊娠。

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 Sarah Chan 表示,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涉及太多敏感问题,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在批准研究前也进行了谨慎考虑。她认为,应对监管系统抱有信心,相信科学发展会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

256
受精后7天后,受精卵将从单个细胞发育成最多可包含256个细胞的胚胞。

声音

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批准Niakan研究的决定不仅会鼓励本国的研究者进行类似研究,也会给其他国家的研究者带来信心。

Francis Crick 研究所生物学家 Robin Lovell-Badge

相关研究会引发生殖细胞基因编辑能否进行临床应用的争论,即便研究本身不是为了临床应用,它也可能显示出临床应用的潜在风险。

日本北海道大学生物伦理学家 Tetsuya Ishii

进行任何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是不负责任的,除非在适当地理解并平衡风险、潜在利益以及替代方案的基础上,相关的安全和效率问题得以解决;取得有关拟定临床应用的适当性的广泛社会共识。

基因峰会声明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 DNA 片段的切除、加入等。CRISPR/Cas9 是继“锌指核酸内切酶(ZFN)”、“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ALEN)”之后出现的第三代“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与前两代技术相比,其成本低、制作简便、快捷高效的优点,让它迅速风靡于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成为科研、医疗等领域的有效工具。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NatureBBCCrick赛先生(微信公众号)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