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全球基因科学家召开峰会,讨论“定制婴儿”等伦理问题

刊登于 2015-12-03

国际基因编辑峰会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 David Baltimore。摄:Susan Walsh/AP
国际基因编辑峰会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 David Baltimore。

全球基因领域顶尖学者于美国时间12月1日聚首华盛顿,召开历史性的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International Summit on Human Gene Editing)。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及英国皇家学会联合召集,20多国学者参加,将在为期3天的时间里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引发的安全、法律和伦理等问题。

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打算什么时候(如果有的话)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人类遗传。

峰会主持人、加州理工学院病毒学家 David Baltimore

基因编辑可视为生物版的“复制﹣粘贴”,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或替换特定 DNA 片段。基因编辑技术的首要问题之一在于安全性,目前,科学家们普遍使用的是 CRISPR-Cas9 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快速、简便、成本低等优势,但也可能出现脱靶效应(off-target),即原本想操作某个基因,却作用到了另一个基因上。对此,华人生物学界新星、哈佛-麻省理工 Broad 研究所张锋的近期研究把脱靶效应较低到了几乎无法检测的水平,令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越来越有保障。

尽管如此,基因编辑技术仍面临许多社会和伦理问题,其中备受争议的是相关技术能否用于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不同于普通细胞,前者会将基因变化遗传给下一代,且可能出现定制婴儿(designer baby)的问题。中山大学学者黄军就今年4月用 Crispr-Cas9 技术修饰人类三原核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的受精卵)时,就曾引发激烈讨论

目前各国对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的法规各异。威斯康星大学法学和生命伦理学教授Alta Charo在峰会上公布的一项统计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25个国家已立法禁止人类生殖细胞基因修饰;中国、印度等4个国家尚未立法,但已通过禁止性的指导文件。美国没有颁布类似法律或文件,但也对人类生殖细胞修饰有所限制,相关研究只能申请私人研究基金,不能申请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基金。

Crispr-Cas9 技术发现者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系教授 Jennifer Doudna 在会上表示,生殖细胞基因编辑可能对人类基因组造成永久性改变,固然需要慎重,但完全禁止也会阻碍科研进步,例如通过修改胚胎基因研究人类早期发展,相关研究可为流产等问题带来启发。

会议将持续至12月3日,美国生物学家兼诺贝尔奖得主 David Baltimore、著名遗传学家 George Church 等均会出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许智宏将代表中国科学院出席会议,他表示,“这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严肃议题”。

1
目前仅有1项研究发表了对人类胚胎细胞的基因组编辑,即广州中山大学研究员黄军就在今年4月发表的研究。

声音

健康产业、游说团体、公共机构和政府机构未来逐渐都要纳入决策之中……尽管我们已经为这次会议作出尽可能的努力,这还只是刚开始迈出一大步而已。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 Ralph Cicerone

中国科学家和政府都在关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正反面。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已经组织了小组讨论,并与有关政府机构一道探讨该项技术的法规政策。我们愿意与国际团体协作,探讨如何制定适当的法规和实现这类技术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人们对这项工作(基因编辑)关注的一些其他问题还是很难进行对话……这些问题并非只是科学方面的,还有社会领域的问题,包括知情权以及人类在基因修饰中的角色等问题。

生命伦理学专家 Josephine Johnston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 DNA 片段的敲除、加入等。CRISPR/Cas9 是继“锌指核酸内切酶(ZFN)”、“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ALEN)”之后出现的第三代“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与前两代技术相比,其成本低、制作简便、快捷高效的优点,让它迅速风靡于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成为科研、医疗等领域的有效工具。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卫报纽约时报知识份子微信公众号Nature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