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有种温柔,叫笔记簿

笔记簿的厚度,当然不能与生命的厚度和时间的厚度比拟。但,它仍是有厚度的。

刊登于 2016-01-13

邵家臻:旧的笔记簿总挥不去神秘暧昧,而新的笔记簿则带有太多的可能性。摄:王嘉豪/端传媒
邵家臻:旧的笔记簿总挥不去神秘暧昧,而新的笔记簿则带有太多的可能性。

[乜乜物物]这是关于一男子的乜乜物物和彳彳亍亍。

要笔记簿型电脑还是要笔记簿,没有很多人会因此感到焦虑。我并不想违背大多数人共同的感觉,但是笔记簿的确是我的选择。不是因为要讨身边人的欢心,才哗众取宠,以答谢那份跟拉布拉多猎犬同名的笔记簿 labrador paper 小礼物,而是我的确发现,笔记簿能安抚我的情绪,它就像一股巨大的温柔袭上我的心头。

笔记簿型电脑带有一种锋利,你随时要提高警觉,小心出错。在科技万岁下的事物,要不洋洋洒洒,要不战战兢兢。而我,老是被电脑的轮廓、形体、功能、态度吓呆。直至回到笔记簿,像是回到我温柔的家。我的思绪开始流泄,我的存在方式也开始显露,就好像人在天黑比较柔软,也比较自在。

旧的笔记簿总挥不去神秘暧昧,而新的笔记簿则带有太多的可能性。

好的,入夜了,最适合在笔记簿写东西,例如《人生笔记,抑或笔记人生》。笔记簿是过时的产物,仅仅比蜡板和羊皮纸先进一点,但距离屏幕和键盘太远了。论体型和容量,它都被袖珍型电子产品所睥睨。它只是许多白纸集结成为一体的东西,有时是缝合,有时是黏合,缝黏一些人生过程。例如青春,例如学习。一行一行,一格一格,写错字、太潦草、弄脏了、缐画得东歪西倒了……都是用心用功的心思,都是青涩岁月的痕迹,都是学习社会规范的标志──甚么时候要明顕,那些东西要隠晦,就是在这里寓赛于操。这个社教化的成果将令我们成为识时务的俊杰。

笔记簿的厚度,当然不能与生命的厚度和时间的厚度比拟。但,它仍是有厚度的。它不能一下子把自己全部呈现出来,而是要依次地,一页一页地,甚至一行一行地展示。正因如此,旧的笔记簿总挥不去神秘暧昧,而新的笔记簿则带有太多的可能性。书写的时候,一行接一行,一页接一页,仿佛看着那么多的可能性一个一个的跳出来。此之谓跃然纸上。

这种麻木是厚厚的茧,围绕着人心,让他不轻易受伤。但冷漠疏离也令人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存在意义。

而我不知道 Victor Frankl 拼死写下的,是笔记,还是人生。 Frankl 在 1905 年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中学时他已博览群书,对哲学、神学、心理学用功最深,也因而接触到佛洛伊德的作品。年仅15岁的他,已经斗胆与当时55岁的佛洛依德交流读书心得,更被大师一字不动地将其“心得”刊于《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会刊》上。

形势始终比人强。少年得志的 Frankl 跟许多的犹太人一样,在1941年大祸临头。先被逐出维也纳,再被送进集中营的前站,难得当时的 Frankl 仍然以他的心理学专长来演讲,还吸引了许多听众。直至1944年10月, Frankl 被选中送往集中营奥斯威辛。自此他不再是心理学家,不再因知识和学术地位而受到任何优待。相反文弱书生的他只能完全放下身段,努力求存:争取比较不消耗体力的工作;避免被狱卒盯上;每日一早打醒精神,刮净胡须,将面孔打得红润,让狱卒相信你还有未被压榨完的精力,才不会被送进焚化炉烧毁;每天也要努力讨好厨师,希望能够多食几口饭。

在这种“每日都有可能被送进毒气室”的环境下,“积极”、“努力”特别有限度。被伤害得支离破碎的人,需要隔离、绝缘、层层包裹,才能稍微抵挡日以继夜的摧残。久而久之,难怪集中营会的人越来越对周遭的残暴不义,无动于衷。这种麻木是厚厚的茧,围绕着人心,让他不轻易受伤。但冷漠疏离也令人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存在意义。所以在集中营的人,身体仍然健康,忽然一天一反常态,自寻短见。

真正救了 Frankl 一命的,是写作。

不过,就算你千幸万幸逃过集中营的鬼门关,还有更困难的问题需要解决。幸存者有如游魂野鬼,拖着极度虚弱的身躯,身心俱疲,不知如何面对前面的日子。他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昔日的居所,今天成了颓垣败瓦。在集中营的日子,他们至少还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无论如何仍要生存下去。但现在他们连这目标也没有了。他们将何去何从?在这个矛盾下,劫后余生的人会陷入极度忧郁,万念俱灰,厌世轻生。

真正救了 Frankl 一命的,是写作。他一直在写作。 1944 年前往集中营的路上, Frankl 将《医师与心灵》的初稿放在他的衣服内,没想到一到站就被勒令除去所有衣服,像畜生般集体冲洗,之后还要换上刚被送入毒气室的人留下来的衣服,手稿字句无存。在集中营里,他费尽心力,四处搜寻纸笔,重写书稿,用日后出版此书的憧憬来作为他继续活下去的动力。离开集中营后自杀念头挥之不去,完成此书是他生存的唯一理由。岂料成书之后,更多不堪的回忆和思绪,不由自主地涌现。他于是不眠不休,用9日9夜的时间完成了他后来长年畅销、历久不衰的名著《意义的追寻》。成书的经历比书的内容更加精彩,更加悬疑。为了写的无所顾忌, Frankl 决定匿名出版,直至第二版时被说服,才以真名示人。

存活的最重要条件,并不只是想方设法苟延残喘,而是去维持那只剩一丝的尊严,一丝的人性,一丝的关怀他人的能力。

《意义的追寻》的内容大致是说,从集中营幸存的机会,确实很渺茫。但吊诡的是,在这令人绝望的环境下,只有那些能够拒绝接受客观分析,拒绝绝望的人,才有机会活下去。存活的最重要条件,并不只是想方设法苟延残喘,而是去维持那只剩一丝的尊严,一丝的人性,一丝的关怀他人的能力。抛弃尊严和人性,也许对受难者有暂时的好处,却肯定不利于日后的生存和生活。

我当然算不上是个历尽渡劫的人,但自从搞过占中,撑过雨伞之后,生活就诸般不顺,百不称心。我只能抓住杨绛先生的话不放:“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告诉你们,我已将它镌刻在人生下半场的笔记簿上。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