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中国央行与社科院都预测明年经济增速会更慢

刊登于 2015-12-17

中国央行与社科院同时预测明年GDP增速比今年下降至少0.1%。摄:Wong Campion/REUTERS
中国央行与社科院同时预测明年GDP增速比今年下降至少0.1%。

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下称“社科院”)同于12月16日发布了2016年中国经济预测报告,其中对明年 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较两家单位对今年 GDP 增速预测均有所下降。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撰写的《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称,明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为6.8%;而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等撰写的 2016年《经济蓝皮书》则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6.6%至6.8%之间。

央行这份报告同时预计今年经济增长将在6.9%,这与社科院在今年9月的预测相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年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曾将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

此外,央行对明年全年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的基准预测为1.7%,比对今年的预测值要高 0.2%;社科院也称明年中国 CPI 将维持小幅上涨,通货紧缩压力将持续。

我们预计,产能过剩、制造业利润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等因素仍将对明年的经济构成下行压力,但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各项稳增长和结构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以及外部需求状况的好转,未来几个季度中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将有所增加,经济结构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央行12月16日发表的明年中国经济预测报告

央行与社科院对明年经济的预测都较为乐观,并且都提到了房地产的作用。今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在四个方面“打好歼灭战”,化解房地产库存就是其中之一。本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时也提出,要“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央行报告称,自今年4月以来,中国商品房销售回暖,4月到11月的销售额同比增速平均值达到22.4%,明显好于去年1月至今年3月间的负增长,明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望企稳复苏。不过,由于“库存绝对量较大、部分中小城市的需求复苏相对疲弱”,央行估计此轮房地产投资复苏将较为缓慢,企稳回升“可能发生在明年下半年”。

社科院蓝皮书作者之一的李雪松则称,房地产业再次成为“稳定经济增速的调节器”。他认为大城市存量住房消化后,住宅开发投资将会逐步增加,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建材家具、装修装饰及家电等消费也会逐步反弹。

不过,两份报告也都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不可轻视。央行报告指,煤炭、钢铁、建材等领域产能过剩问题仍未缓解,明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继续放缓。社科院蓝皮书则认为应适当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并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以稳定投资。社科院建议,明年财政赤字规模可扩大至21200亿元人民币,比今年增加5000亿。

为确保2020年 GDP 和城乡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倍的目标,中国政府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十三五”期间(2016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需保持平均6.5%以上的增速。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官方公布的 GDP 数据也屡遭质疑。中共中央巡视组近日在东北地区的巡视通报也从侧面承认了 GDP“数据注水”问题 。而多家国外研究公司及银行对中国未来数年经济增速的预测结果都在4%到5%之间

5+5
为增加市场流动性,中国央行2015年已经先后5次降息(降低存贷款利率)、5次降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声音

2015~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剧。在此形势下,2016年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十分必要,建议增加5000亿元财政赤字。

社科院蓝皮书作者之一李雪松

可以预见,随着经济萧条持续,即使是公信力欠佳涵义特殊的官方统计数据,也将会不断下滑。依靠土地,人口和资本等要素资源粗放组合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中国经济结构亟待调整,而因为体制约束,经济结构几乎没有调整的空间。

经济学者,专栏作家温克坚

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GDP 也只是对经济活动的一项相当粗略的估量,更不用说用来衡量人民的福祉。中国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来自于将年轻(没有收入)的母亲转变成工厂工人、将地下的煤炭转化为能源和污染,以及将公共土地转化为私人财产。拥有中央计划经济传统的中国,更善于粗略计量工业(而非第三产业)产出。

《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 David Pilling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

1985年之前,中国大陆对国民经济核算源于前苏联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物质平衡表体系(MPS),1985至1992年逐步与联合国推荐的源于市场经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接轨。1985年,国务院批准采用 GDP 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中国开始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核算模式的研究。1992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正式开始在中国实行 SNA 体系,GDP 成了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根据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的结果:基于本币(人民币)计算,1986年中国 GDP 过万亿元,达到1万零309亿元;2001年过10万亿元,达到11万零270亿元;2012年过50万亿元,达到53万4123亿元。(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路透中文网每日经济新闻界面新闻中国新闻网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