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社科院預測2015中國經濟增速跌破七

刊登於 2015-09-22

中國社科院9月21日發布報告,預測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僅為6.9%,該數字仍被投資機構質疑。攝 : Kevin Frayer/GETTY
中國社科院9月21日發布報告,預測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僅為6.9%,該數字仍被投資機構質疑。

9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4-2015)》(下稱《報告》),預測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僅為6.9%。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年初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曾提出201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為7%。

9月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曾發布最新的經濟數據,稱核實後的2014年 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7.3%,與初步核算相比下調了0.1%。這也是25年來中國官方錄得的最低經濟增速,未達到預定的7.5%的增長目標。

我國處於工業化向城市化轉型時期,體制性問題導致的縱向和橫向分割以及人力資本缺失,成為制約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主要障礙。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經濟增長報告》

該《報告》同時指出,在技術進步貢獻率為30%的預期下,中國「十三五」時期(即2016年到2020年)的總體經濟增長速度可以「勉強維持」在6%。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稱,中國政府今年的改革和發展措施「為未來發展打開了空間」,但短期的宏觀走勢不容樂觀。他認為,經濟增長減速來自企業與個人投資的下降。

在經歷了原物料價格以及房地產、金融市場的波動之後,中國政府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率仍達到了預期的7%。儘管經濟增速下滑明顯,但中國官方的數據還是引起了外界的質疑。

德國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主任 Christian Dreger 指出,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中,各省 GDP 相加之和並不總是與全國 GDP 相符。此外,中國的貿易統計數據也常與其貿易伙伴的數據不相匹配。《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 David Pilling 認為,此類差異的部分原因在於中國扭曲的激勵機制,即根據經濟增長的粗略統計來獎懲官員。

基金管理公司北方信託(Northern Trust)首席投資官 Bob Browne 稱,該公司最近將中國未來5年的增長預測調低至約5%,他認為這表示該公司已經認識到,使用官方數據「不再合適」。此外,多家國外研究公司及銀行對中國未來數年經濟增速的預測結果都在4%到5%之間。

不過,最新發布的中國褐皮書(China Beige Book, CBB)報告卻認為,中國經濟並不像看上去的那樣疲軟,説它加速放緩是「無稽之談」。CBB 是一家專門研究中國市場的國際咨詢機構,其主席 Leland Miller 在報告中稱,全球對於中國都「過於悲觀」,儘管長期以來「我們都提醒客户不要僅僅依賴中國官方樂觀的一面之詞」,但現在「投資者情緒在相反的方向上走得太遠了」。

6.3 %
根據信用評級機構穆迪(Moody's)的最新評估,2016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6.3%。

聲音

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進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中之重,尤其要重視中西部地區生產效率的有效改進。因此,制度完善和人力資本培育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主要手段。

《中國經濟增長報告》主編李揚

在中國,從宏觀經濟政策發生變化到對實體經濟產生明顯作用,財政政策的時滯大約是6個月,貨幣政策的時滯大約是9個月。過去半年多的時間內,宏觀政策明顯加大了穩增長的力度,因此在未來的兩三個季度中應該會有積極的效果。

中國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

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GDP 也只是對經濟活動的一項相當粗略的估量,更不用説用來衡量人民的福祉。中國經濟增長的大部分來自於將年輕(沒有收入)的母親轉變成工廠工人、將地下的煤炭轉化為能源和污染,以及將公共土地轉化為私人財產。擁有中央計劃經濟傳統的中國,更善於粗略計量工業(而非第三產業)產出。

《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 David Pilling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

1985年之前,中國大陸對國民經濟核算源於前蘇聯與計劃經濟相配套的物質平衡表體系(MPS),1985至1992年逐步與聯合國推薦的源於市場經濟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接軌。1985年,國務院批准採用 GDP 對國民經濟進行核算,中國開始建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理論基礎、指導思想和核算模式的研究。1992年,國務院發出《關於實施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的通知》,正式開始在中國實行 SNA 體系,GDP 成了中國最為重要的經濟指標。根據2013年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修訂的結果:基於本幣(人民幣)計算,1986年中國 GDP 過萬億元,達到1萬零309億元;2001年過10萬億元,達到11萬零270億元;2012年過50萬億元,達到53萬4123億元。(資料來自维基百科)

來源:第一財經FT中文網中國證券網德國之聲中文網界面新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