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历史性减排协议

刊登于 2015-12-14

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一致通过历史性协议,承诺控制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以确保从工业化前到210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摄 : Stephane Mahe/REUTERS
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一致通过历史性协议,承诺控制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以确保从工业化前到210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

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经过两周谈判,于12月12日通过历史性的《巴黎协议》,195个与会国家一致同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工业化前至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内的目标。

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雅罗(Michel Jarraud)11月称,今年全球平均地面温度已经比工业革命前高出1℃。BBC 此前也引述多项科学研究,指在最乐观评估下,现有国际减排目标可以在2100年使全球气温保持较工业革命前高出摄氏2.7至3摄氏度。

此外,巴黎大会还决定发达国家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至少1000亿美元资金应对气候问题,但这一数字只在序言部分提及,而未出现在协议正文中。

在我们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努力转型为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之时,这一协议的意义不逊于一次人类复兴。

联合国大会主席吕克托夫特(Mogens Lykketoft )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巴黎协议》获得通过后,将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开放给各缔约方签署。协议正文共29条,提出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人类活动排放与自然吸收之间的平衡等目标,要求各国通报下一次国家自主贡献预案(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INDC),并采取国内措施实现目标。

协议还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帮助,同时纳入“支助透明度框架”,公开各国提供及接受帮助的信息。此外,各国还将定期总结协议执行情况,计划2023年进行第一次总结,此后每5年进行一次。

多国领导人及代表对协议表示欢迎。英国首相卡梅伦称赞各国为保护地球未来迈出了巨大一步,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表示协议展现了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处理气候问题。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协议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加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力度,但已是历史性的一步,将促使各国转变发展及生活方式。

此次协议达成并不容易,据媒体报导,大会刚开始时公布的第一版协议草案共标注了1609处有争议的内容,至12月10日公布第二版时仍有30处左右;分歧主要在于是否及如何区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如何加强各国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如何出资等。

但不同于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COP15),巴黎会议最终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当大会主席法国外长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宣布通过协议并敲下法槌时,会场上响起长时间的掌声。

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滕飞分析,这次会议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之前密集的双边联合声明,在法国总统奥朗德的频繁走访下,中、印、欧、美等主要缔约方已达成核心协议基本共识,谈判只需解决技术细节问题即可。

尽管如此,协议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滕飞指出,协议并未纳入各国减排目标,如何保证各国履行其提出的目标将是一大难题。乐施会澳洲(Oxfam Australia)执行长斯佐克(Helen Szoke)也认为,协议只是含糊地承诺未来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对于全球最贫困、最脆弱的人口而言,这只不过是“破烂的救生索”。

1 摄氏度
若要达成工业化前至2100年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的目标,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的全球气温上升将不得再超过1摄氏度。

声音

六年前,在哥本哈根,你们曾经失败;直到这个会议之前,还有很多人高度怀疑巴黎协定将只是一纸空文。但你们今天签订的,并不仅仅是一张纸,这是一个有力度、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

法国总统奥朗德

法国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在失去生命和遭遇恐怖后,勇敢、骄傲地挺立,为世界作出了典范……如今世界在这里感谢法国,感谢你们重建了对国际社会的信心,我们可以通过多边机制达成协议。

美国国务卿克里

自从我当上(联合国)秘书长的那一天起,气候变化就是我的第一优先任务。今天,我们把不可想象的事情,变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协议)没有对可能会遭受短期气候影响的国家与地区,特别是那些贫困和脆弱的国家与地区,提供帮助的承诺。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参会代表团团长塔斯尼姆·艾瑟普(Tasneem Essop)

国家自主贡献

国家自主贡献(INDC)一词首次出现是在2013年在波兰华沙(Warsaw)举行的气候峰会上。它是“国家确立的”承诺,是各国依据自身社会状况所定的目标,非外部强行施加,具有法律效力。 (资料来自网络)

来源:BBC中文网纽约时报财新网环球网凤凰网中央社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