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庄陈有:水浸眼眉─香港人能漠视全球暖化吗?

“港铁香港站要潜水进入,九龙站上盖的环球贸易广场成为孤岛,赤鱲角机场只供水上飞机升降”──这一切绝非天方夜谭,而是全球升温摄氏两度后的现实。

庄陈有

刊登于 2015-11-10

格陵兰纳尔萨克冰山。摄:Joe Raedle/Getty
格陵兰纳尔萨克冰山。

“港铁香港站要潜水进入,九龙站上盖的环球贸易广场成为孤岛,赤鱲角机场只供水上飞机升降”──这一切绝非天方夜谭,而是全球升温摄氏两度后的现实,因为香港属于全球最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十大城市之一,届时有31%居住地被海水掩浸。(详见http://www.climatecentral.org/

这种不可想像的处境会否变得更坏,须看本月底的巴黎气候峰会(COP21)。巴黎峰会可能重复哥本哈根会议的失败,或者达成不痛不痒的协议,不足以令世人避开气候灾难,更遑论让贫穷人有可持续发展机会。

是否有很大机会达成协议?

  1. 中美去年在“习奥会”上达成两国就削减碳排放的承担,于是曾令哥本哈根会议失败的两个国家,在今次巴黎峰会上似乎不再是阻碍达成协议的绊脚石;
  2. 欧盟一如以往积极提出2030年的减排目标,而且幅度高达40%;
  3. 今年澳洲亦改朝换代,新总理对气候变化较支持。 可惜这些利好因素不足以达成一个好协议。

联合国目标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

联合国与气候专家早已取得共识,假知要将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限制在可接受范围内,21世纪地球气温上升不可超过摄氏两度。现今所有控到气候变化的努力均朝这个方向发展。

可惜,根据目前“国家自主贡献”(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INDCs),各国至2030年自愿承担的减排目标并不足以将地球升温限制在理想的两度内,而是未来几十年会上升到对地球物种有严重影响的三度!

过去联合国的态度是已发展国家需要为气候变化负上主要责任,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有八成碳排放源自已发展国家;而且它们是工业化最大受益者,对于它们来说,今日承担主要责任去解决当年由它们所引起的问题合情合理。

联合国观点非常合理,但现实又如何?

首先,已发展国家虽然支持减碳计划但力度却远不足够。以美国为例,现时主导国会的共和党并不支持会影响美国商界利益的减排政策;虽然欧盟成员大多支持减少碳排放,但其中一个成员国波兰政府明确表示将国家利益置于对抗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之上。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对减排有关键作用,因为今天世界上四成的碳排放由它们造成,因此发展中国家无法回避减排的呼声。

发展中国家有何回应?

发展中国家强调灭贫是它们的首要工作,但灭贫最主要的手段是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代价是大量碳排放。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它们根本难以有效保护树林;加上它们一直从事低成本、低科技生产,国家的资本及技术累积速度慢,无能力开发低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故此减少碳排放只可以是长远目标,短期内能力有限。

简而言之,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重点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财力及技术有限,无力全面投入减排工作。不过这种论点今日已难服众。

预计中国碳排放量到2030年会比2005年增加一倍,而现时中国碳排放已是世界之冠,占世界总量的24%;同时印度碳排放将上升至2005年的300%,中国、印度之外,还有巴西、南非……地球又岂能承担?除了已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减排责任上出现分歧外,国际上减排资源不足亦限制了对抗气候变化的努力。联合国一直鼓励已发展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开发新能源,借此减少碳排放。联合国的目标是2020年以前每年由已发展国家筹募1000亿美元,但2014年只筹得70亿美元!

香港责任何在?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香港的人均产值全球排第十位,同时是中国最高度发展的城市。无论从中国或是从世界范畴来看,香港在国际减排、对抗气候变化均责无傍贷。香港政府已订立了减碳目标,到2020年香港的碳强度要下降50至60%,不过政府没有提出具体减排措施,一般相信政府会借2017年香港发电燃料组合改革,大幅度增加核电比例来达到所谓“减排”目标。

此外,香港的工业虽然在二三十年前已北移,作为一个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城市,香港本地的碳排放强度不算高。但考虑到香港90%的食品及日用品均由外国输入,香港输入碳排放比例非常高。透过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我们可大幅降底这方面的碳排放强度。

总而言之,巴黎气候峰会是国际社会联手对抗气候变化最新的努力。但是和以往以全球管治模式应对国际议题的其他国际合作一样,良好的愿景往往受到已发展国家国内政策及既得利益所左右,各国亦尽量避免承担太多的国际责任,当中已发展国家不愿资助国际组织及发展中国家减排,发展中国家亦缺乏资源及技术对抗气候变化,最终走入“议而不决”有心无力的死胡同之中。作为亚太区主要大城市的香港,实在需要思考一下在对抗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可以做多些什么。

(庄陈有,低碳亚洲董事会主席)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