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英国《大宪章》中国巡展“一波三折”

刊登于 2015-10-17

英国《大宪章》抄本。摄 : Michael Nagle/GETTY
英国《大宪章》抄本。

被公认为奠定了现代宪政基础的英国《大宪章》(Magna Carta)在诞生800周年之际,由英国赫利福德大教堂(Hereford Cathedral)保存的抄本原件近日来到中国展出。不过,这份珍贵的历史文件在中国展出的首站北京便遇到了麻烦——10月13日原定的展出地点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突然被改为空间有限的英国驻华大使馆走廊;而10月25日在上海站的展出地点也被临时变更,由之前预定的观复博物馆被改到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上海站展览的组织者10月20日表示,此次临时更换地点,是由于博物馆位于新建的上海中心大厦内,还不具备向公众开放的能力。

在北京站展览地点被临时更改后,英国外交部的一名代表表示,换场地的决定“纯粹基于行政及后勤方面的可行性”。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在展览开幕的几天前才被告知地点有变,但不知道原因。目前,“大宪章”在中国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上已成为“敏感词”,搜索不到任何信息。

《大宪章》被公认为现代社会法治基础最重要的文件之一。我们很高兴促成它在中国的首次展出。我愿借此机会邀请中国各界朋友在中英关系步入『黄金时代』的进程中参观我们的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并开启两国法治和司法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Barbara Woodward)

《大宪章》是1215年由英格兰国王约翰(King John)签署、贵族用于限制国王权力的宪法性文件,被誉为“个人自由反抗君主专制的基础”,并创造了“法治”(Rule of Law)的概念。为纪念《大宪章》签署800周年,英国特意举办了这次全球巡展。本次在北京的展览恰逢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前夕,随后还将在广州、上海展出,重庆则将展出一份《大宪章》的复制品。

英国政府把2015年称作中英关系的“黄金年”,习近平将在下周开启的访英之旅也将是中国领导人10年来首次对英国进行的国是访问。就在中英领导人会面前夕,这起《大宪章》展览换场地事件已经成为舆论焦点。

《金融时报》评论认为,中国担心在大学里对《大宪章》的展示,非但不能巩固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反而会在中国学生心中植入“不受欢迎的理念”。《纽约时报》评论称,《大宪章》被认为是英国和美国宪政的基石,而这种制度在中国领导人看来是对共产党统治的威胁。

就在上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还举办了一场国际学术会议来纪念《大宪章》诞生800周年,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亦有出席。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在会议上指出,《大宪章》的法治文明已成为全球的基本共识,其核心理念800年后仍未发生变化。  

4
本次展出的赫利福德大教堂保存的《大宪章》是目前世上仅存的4份1217年抄本之一。

声音

原定设展于人民大学,昨天(13日)却突然改变地点,令人不解……假如英国企业在华搞一个劳斯莱斯汽车之类展览,肯定畅通无阻。但《大宪章》这样的典章制度国宝,却只能放在狭小而防备森严的大使官邸里,何其重利轻义!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大宪章”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新浪微博搜索“大宪章”

因为《大宪章》这样的古老文献而感到紧张?他们未免有点敏感、脆弱,是不是呢,中国的领导人们?可怜的家伙。

前英国驻北京外交官、澳洲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Kerry Brown

大宪章

拉丁语:Magna Carta,又被称作自由大宪章,是英格兰国王约翰最初于1215年6月15日在温莎附近的兰尼米德订立的拉丁文政治性授权文件;但在随后的版本中,大部分对英国王室绝对权力的直接挑战条目被删除;1225年首次成为法律;1297年的英文版本至今仍然是英格兰威尔斯的有效法律。这份由坎特伯里大主教史蒂芬·朗顿起草的大宪章乃封建贵族用来对抗英国国王(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约翰)权力的封建权利保障协议。订立大宪章的主因是教皇、英王约翰及封建贵族对王室权力出现意见分歧。大宪章要求王室放弃部分权力,保护教会的权力,尊重司法过程,接受王权受法律的限制。大宪章是英国在建立宪法政治这长远历史过程的开始。约翰死后,亨利三世的摄政政府为了争取支持,在删除了一些比较极端的条款后,于1216年重新颁布了“大宪章”。到1217年第一次诸侯战争结束时,亨利三世颁布的大宪章成为了停战协议的一部分。由于资金匮乏,1225年,亨利再次颁布了“大宪章”,以此换取征收新税的权力。亨利三世的儿子爱德华一世在1297年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爱德华一世确认了大宪章是英格兰成文法的一部分。(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新华网美国之音FT中文网纽约时报人大法学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