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朱建陵:大陆看台港,就是折腾

港两地社会念兹在兹,视为“普世价值”的民主,在北京眼中则不是一种“价值”,而只是一种“工具”。

刊登于 2015-09-26

2014年9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左)和前任主席胡锦涛(右)于人民大会堂一同出席国庆65周年庆祝仪式。摄:Feng Li/Getty
2014年9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左)和前任主席胡锦涛(右)于人民大会堂一同出席国庆65周年庆祝仪式。

台湾的课纲争议告一段落。对去年以来台港两地的太阳花、占中、反课纲运动,大陆官方及社会舆论的看法可以简约成两个字——折腾。

“折腾”两字是中共前总书记胡锦涛炒起的。2008年底,在一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会中,胡说:“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这是古板无趣、四平八稳的胡锦涛第一次使用俚语,“不折腾”一词迅速走红。

“折腾”有很多解释,广被接受的解释是“胡闹”、“添乱”、“找麻烦”、“走弯路”,台湾、香港这两年勃发的社会运动,就被大陆视为偏离轨道的“折腾”。

被问及对台湾学生反课纲的意见时,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意有所指的说:“学生运动在岛内周而复始发生,原因在于他们对现状不满,对未来感到迷茫。”至于台湾学生对什么现状不满,他没明说,但由大陆官方及社会舆论讨论可以知道,不是政治、不是两岸关系、也不是课纲被修改,而是个人经济前景问题,包含找不到工作、工作待遇太差、买不起房子、结不起婚、看不到未来等,这是张志军后一句话“对未来感到迷茫”的真义。

香港大学生争取真普选,台湾学生争取程序正义、表达对国民党政策作为的戒心与反对,看在大陆眼里,根本的问题在经济,因为经济不景气,学生看不到未来,因此产生不满,加上煽动者蛊惑,就选择走上街头。于是,台港两地庙堂与街头的政治纷扰,看在北京的眼中,就是折腾。

面对这样的折腾,除了政治面的反对,北京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积极作为,放在台湾,就是加强“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下层、青年)工作,以大陆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提供经济利益、就业机会及发展前景。第二种是消极作为,用《环球时报》的语言来说,就是:只有中国大陆的硬实力更加强大,软实力也能与之匹配时,那些“羞作中国人”的洋奴意识才能逐渐散去。

北京如此看待台港社会运动的原因,在两地的价值观差异。承接经济决定论的看法,北京向来主张“发展是硬道理”,经济是基本建筑,政治、社会等都是上层建筑,由经济基本建筑决定。

依据这样的主张,台港两地社会念兹在兹,视之为“普世价值”的民主,在北京眼中则变成了:民主与否的政治体制问题,不该是一种“价值”,而只是一种“工具”,目的在服务于经济发展,至于哪种体制最好,就看谁是那只抓到老鼠的好猫,而目前为止,大陆体制抓到了老鼠。

这种主张不只存在于官方,如今大陆几乎全社会“一致向钱看”,曾经在大陆网络舆论中红遍一时的台湾民主,在台湾经济不振的前景下,经常沦于被嘲弄的对象,更别说近期超越规范性民主的“公民不服从”,看在大陆民间甚至学者眼里,就是文革、民粹。

放大来看,大陆与台港价值观差异各有历史背景,在大陆崛起的过程中,“中国模式”的存在与否及未来走向也是各国关注焦点,“普世价值”与“发展是硬道理”之间,不只在台港与大陆,大家都想知道,未来究竟谁对得多一些。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