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港警务处改「六七暴动」内容引发争议

刊登于 2015-09-16

#六七暴动

六七暴动时,香港防暴警察正在盘问两名青年。AP
六七暴动时,香港防暴警察正在盘问两名青年。

香港警务处于近期更新网页,对有关“六七暴动”的内容进行修订,引起巨大争议。“六七暴动”(当时参与及支持者称其为反英抗暴)是香港左派受大陆文革影响,于1967年发起的对抗港英政府的暴动,造成众多警民伤亡。在此次修订中,警务处网页将暴徒“挥动毛语录”等内容删除,并将射杀警察的“共产党民兵”改为“内地枪手”,被质疑为暴动发起方开脱责任。

(修订)完全无政治目的,只不过将网页内容精简,因为我们发觉现代香港市民希望看资讯要快,(此举是为了)方便他们在很短时间看到有关资讯。

香港警务处长卢伟聪

警务处更新网页后,有网民通过网页库存盘系统将新旧版本对比,发现“警队历史”的“现代警队的雏型 1945-67”章节有较大删改。新版本将旧版本中港九各界同胞反对港英迫害斗争委员会(斗委会)成立、巴士司机遭恐吓、称支持暴动的富商为“红色肥猫”以及称暴动者活动为“恐怖主义”等内容删去,并在提及一宗5名警察中弹身亡的案件时,把开枪人的称呼从“共产党民兵”改为“内地枪手”。

曾在暴动期间参与防暴的前警司林占士指出,当年在边境射杀警员的凶手持机枪,因此推测与共产党军队有联系,而非普通“枪手”。他认为,新版本的改动贬低了同袍的牺牲价值,质疑警方试图将暴动去政治化。

警务处长卢伟聪则在回应修订事件时表示,旧版本版面太长,担心市民没兴趣阅读,修订只是为了让内容更精简,方便读者阅读,完全没有政治目的。他又称,稍后会把“原汁原味”的警队历史网页链接放到精简版内。

但时事评论员刘锐绍认为,此次修订是为了淡化共产党及港共在六七暴动中的角色,将责任推给港英政府,而卢伟聪的说法是“欲盖弥彰”。他又指,传统左派近年来寻求为暴动翻案,北京也间接抚慰,向当年的工联会主席、斗委会主任杨光颁发大紫荆勋章即是一例。

现任工联会副会长黄国健则表示,港英年代的警方站在罢工者对立面,写时带有主观情绪。但经过50年沉淀,历史的包袱已经减轻,相信此时修订一些激烈和负面的用词是正常之举。

8
六七暴动从1967年5月6日开始,同年12月基本结束,持续了约8个月。刘锐绍分析暴动源于三大因素:港英政府及警方的高压、北京鼓励和港共策动。

声音

六七暴动历史面貌多元,历史看法会随着更多细节被发掘而修改,警方或参照新研究成果作更改,新版说法变谨慎了,估计涉及政治目的动机不大。

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主任刘智鹏

精简不代表删去重要部分,警察经常写案情summary(总结),但不会将主要证供删掉。

前警司林占士

不认为今次更改网页会抹杀前线警员过往努力及影响士气,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要着眼的地方……认同要坚守历史,相关历史保留在警队博物馆,不能抹杀。

警察员佐级协会发言人董耀明

六七事件中,共产党和左派是最重要的元素,删了这两个元素等同窜改历史。

立法会保安事务委员会委员涂谨申

六七暴动

是一场由香港左派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对抗香港政府的暴动,一般公认其于1967年5月6日发动,于同年12月基本结束。支持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之为“反英抗暴”。六七暴动由罢工及示威开始,到后来有反英示威工人被打伤打死、暗杀、炸弹放置(涉及1167个炸弹)和枪战。事件造成1936人被检控,约212名警务人员在内的802人受伤,51人死亡,死亡人数仅次于1956年双十暴动。中国大陆不少城市都爆发了支援“香港抗暴”的游行示威,英国驻华代办亦被红卫兵捣毁。香港商业电台节目主持林彬在节目中批评左派的暴力行径,数日后,其本人与堂弟被人投掷汽油弹烧死,被认为是这次事件冲突激烈的标志性事件。六七暴动是香港发展的分水岭,迫使当时的殖民政府改善施政。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明报苹果日报雅虎香港RTHK星岛日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