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彩色裹尸布

岑允逸

刊登于 2015-09-14

#影像

奥地利警方在高速公路一辆货车前调查,早前在货车上发现超过五十具尸体,相信是偷渡的难民因为货车没有通风系统而焗死,当中包括多名儿童。摄:Heinz-Peter Bader/REUTERS
奥地利警方在高速公路一辆货车前调查,早前在货车上发现超过五十具尸体,相信是偷渡的难民因为货车没有通风系统而焗死,当中包括多名儿童。

我在观塘某工业大厦租了一个小小的储物间暨办公室,那个工厂大厦的顶层开设了一家做宠物善终服务生意的公司,说白了其实就是宠物尸体的火化场,有些时候乘搭升降机,总会有机会碰上员工推着一个个不锈钢做的铁箱,稍为有点智商也知道里面盛载的是宠物的尸体,但有些时候他们推着的是我们家用盛载衣服的那种半透明胶箱,看得到里面是用了些彩色斑斓的毛巾盖着些东西,大概想让人看来不会感到不安,但实在又能否掩饰得到。我对跟宠物尸体同坐一个升降机并不感到恶心或忌讳,只是这种叫我措手不及的表现,反而挑起我的厌恶情绪。

9月2日叙利亚3岁男童艾兰(Aylan Kurdi) 偷渡葬身大海,伏尸土耳奇海滩的照片,大概也有如此叫我「措手不及」的感觉。不少朋友也叫我点评一下这次图片所带出来的讯息,当中也有着消费灾难的指责。我第一时间的想法是,自己需要好好的去沉殿一下想法,尤其当网上疯狂地转载图片,到改图致哀,到各国政客开始打人道主义牌,连伊斯兰国也开始recontextualize这个画面作政治宣传时,很容易变得感情用事,我想还是要稍为暂停一下,有关灾难或悲剧影像与伦理相信已经很多文章也有提及了,借用得最多是已故作家宋妲Susan Sontag在《旁观他人之痛苦》的想法,她的思想固然有矢中的,我也不应再在此作赘述,可是疑惑就来了,难道我又要抹煞了她早年写《论摄影》中态度截然不同的观点?

另一方面害怕会变得泛道德主义,说教之余无助读者去解读新闻。作为普罗读者,我更关注要怎样消化这批新闻图像,又什至延伸到事件本身,正如

英国普及哲学作家艾伦狄波顿写的《新闻的骚动》(The News)里提到「与其摆出道貌岸然的态度痛斥众人对令人发指的事件所感到的著迷,真正的挑战应该在于调整这种事件的报导方式–– 以便更能够从这件事当中,揭露潜藏于表面下那些重要情感与社会效益。」

狄波顿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阅读新闻时一些意见。我们在阅读灾难照片或报导时,也有一定程度是顺应了亚里士多德《诗学》里提到的悲剧功能,也就是从描述野蛮残暴或血腥的行为中塑造出能够教化大家的力量,从而认识人性的不足,社会文明的缺陷:「新闻在这一点上背负了一项严肃的任务:在新闻里看到的灾难,都应该以某种特定方式呈现,以便产生最强大的鼓励效果,促使我们不顺从自己较为混乱的面向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忍不住想要尝试的行为。悲剧借着向我们呈现出人一旦失去自制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从而提醒我们必须随时保有对自我的控制。」

远在千里的与事件无关的读者,给他们带来的效果其实不是单就道德谴责而付诸行动,「新闻就像文学与历史一样,也能够发挥这项最重要的功能—扮演「人生模拟器」— 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遭遇不到的各种情境,借此让我们在安全的状态下,以充分的余裕发展出最好的因应方式。 」我们难保他朝周边国家政局不稳,不说将来,年长的一辈大概也会记得困扰香港多时的越南船民问题罢。

环顾一直以来难民潮发生以来所流通的影像,都是以获赚取读者同情(sympathy)为主,触动他们恻隐之心,例如怎样颠沛流离,绝处逢生,又或受到各种武力所欺压等等,而这次艾兰的照片,却是鲜有能挑起读者同理心(empathy)的照片,

换句话说这位衣着如一众在你楼下公园玩耍别无两样的活泼男生,姿态俨如在午睡一样,伏在一个恬静漂亮的海滩,在阅读图片发现这种残酷的现实和画面上落差出现时,荒诞感油然而生,这种「措手不及」令人开始思考事件的背后。作为父母,在你观看照片的时候,艾兰可以变成你的你的儿子、孙子,作为老师,他可以是你的学生,或一个哥哥的弟弟。我们代入他亲人角色时,也不忘「模拟」一同逃难时的种种处境及情感的冲击。

其实这张图片在西方主流印刷媒体并不多用,很多都是用警员抱着小艾兰尸体离开海滩一刻的那一张照片,这张照片相对厌恶感来得比较轻,编辑在选择照片时相信经过很大的讨论才得出来的结果。美国媒体更为小心翼翼,洛杉机时报的编辑甚至走出来撰文解画为何要决定选用该张图片,他们当然有出于道德伦理上的考虑,但也害怕某个在美国某间星巴克叹着热咖啡被吓倒时,烫伤嘴巴而来的巨额民事索偿,美国读者是被宠坏的一群,间接他们造成对环球局势的无知。今天媒体其实取态比以往已相对谨慎及保守,

已不会出现如在越战期间,约翰伯格(John Berger)写《影像的阅读》(About Looking)一书时,媒体争相用更惨烈的影像来争取读者的年代,伯格也不认同我们已对灾难图像习以为常,媒体只好以更煽情的画面来争取读者的解说,而是认为灾祸图片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力量。

我们也许出于懒惰或习性,喜欢用单一影像去总结事件,图像变成了总结事件的介质,是一种碎片化的讯息,小艾兰的照片惹来关注,并不是从事件本质所致,而是她正好扮演着这种角色,粗暴地作为给大家总结事件的注脚。论惨绝人寰,较早前奥地利货柜车载着的71名难民焗死车内的惨剧,其实更叫人悲愤,实在不敢想像在货柜里如炼狱里的景像,却因为没有一张具恫吓性的新闻影像,没有好好烙印在大家脑海中,基本是过目则忘,令大众关注度大打折扣。

小艾兰的照片是有力量的,但说是成为这次难民潮的转捩点,实在言之尚早。作为摄影人,我一直警醒自己不要为摄影所带来的影响力而自得,国际政治形势、各种意识形态的介入愈来愈来得复杂,我们很多时候会容易落得虚无的人道主义,而忽略了去追源溯本叙利亚难民因内战流离失所的原因,是中俄纵容巴沙尔政权?美国长久以来中东政策种下的恶果?又例如伊斯兰千多年来逊尼派和什叶派的仇恨?小艾兰悲剧的照片,像我文首提及自己遇上那家宠物善终公司员工推着的铁箱,是显而易见的伤口,奥地利货柜惨剧那张缺席的图片,而是用作裹尸布用彩色毛巾,我们看不见就里,却包裹着更叫人毛骨耸然的现实。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