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專題:我們怎麼從2019,進入2020
2019,用驚心動魄都不足以形容的一年。 香港的反修例運動從初夏走到深冬,從原本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一路惡化到令「2047恐慌」提前引爆。這場抗爭,不僅眼下看不到盡頭,台灣大選,美中關係,都被一併捲進這場風暴裡。這就是我們身處的世界,進入2020年的姿態。 回首2019,望向2020,《端傳媒》的主編們各自策劃了系列專題,精心挑選能夠總結2019,又能開啟2020的重要議題,通過影像或文字報導,和讀者一同進入新的一年 —— 另一個巨大變局的開端。
2019,用驚心動魄都不足以形容的一年。 香港的反修例運動從初夏走到深冬,從原本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一路惡化到令「2047恐慌」提前引爆。這場抗爭,不僅眼下看不到盡頭,台灣大選,美中關係,都被一併捲進這場風暴裡。這就是我們身處的世界,進入2020年的姿態。 回首2019,望向2020,《端傳媒》的主編們各自策劃了系列專題,精心挑選能夠總結2019,又能開啟2020的重要議題,通過影像或文字報導,和讀者一同進入新的一年 —— 另一個巨大變局的開端。
提起台灣的選舉宣傳品,就不能不提民進黨在1998年締造的「扁帽」傳說。扁帽的銷量不但在當時與陳水扁的政治聲望同步攀升,更為台灣選舉周邊商品產業鏈翻過新頁。
在韓國瑜崛起的過程當中,許多支持者以粉絲支持偶像的熱情,替他製作周邊商品,形成韓國瑜競選周邊商品「去中心化」的奇觀。於上個世紀曾享有榮景的台灣玩具、文具產業,如今成了「韓粉攤商」的重要供應貨源。
政治學傳統上的「空間理論」解釋,一個立場比較極端的政黨出現,自然而然就會吸引走立場比較極端的選民,使得同一側的主要大黨的選票減少。本文決定來挑戰這樣的看法。
2020年的台灣大選,在中美貿易戰與香港抗爭不斷的局勢下,進入倒數計時階段。在諸多因素的交會下,「亡國感」成為熱門關鍵字,選民對「國」的定義殊途,亦再次牽扯出台灣國家認同的深層矛盾,是未完的冷戰歷史在當今的一個複雜切面。
2020台灣大選進入倒數計時階段,我們精選了十個常在選舉中被提及、卻又很少被清楚解釋的關鍵字,特寫台式選舉的前線風景。
2020台灣大選進入倒數計時階段,我們精選了十個常在選舉中被提及、卻又很少被清楚解釋的關鍵字,特寫台式選舉的前線風景,也探索「中共影響台灣選舉」的虛與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