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香港會如何?聽聽香港、台北、北京、深圳的他們怎麼說
鬧市這天,紅旗串串。「香港」又回到世界的中心舞台。20年之後,有感慨懷舊,有世事變遷,有憤怒抗議,也有宣示當年承諾「不再具有任何現實意義」的顢頇者言。 國家忙著紀念,香港忐忑日常。普通人呢?他們的香港印象是什麼?他們怎麼看明日香港?又怎麼評價,這場令人矚目了20年的一國兩制實驗? 在香港、台北、北京、深圳的街頭,他們這樣說。
鬧市這天,紅旗串串。「香港」又回到世界的中心舞台。20年之後,有感慨懷舊,有世事變遷,有憤怒抗議,也有宣示當年承諾「不再具有任何現實意義」的顢頇者言。 國家忙著紀念,香港忐忑日常。普通人呢?他們的香港印象是什麼?他們怎麼看明日香港?又怎麼評價,這場令人矚目了20年的一國兩制實驗? 在香港、台北、北京、深圳的街頭,他們這樣說。
香港人對政府管治的滿意度有提升嗎?香港人是「富貴依然」,還是成了「港燦」?中國因素又為香港的經濟民生帶來什麼影響?香港人對一國兩制仍然有信心嗎?
臨近71回歸二十周年紀念日,各界反應不一。6月26日,國務委員楊潔篪於回歸活動上表示,一國兩制深入民心,得到包括香港市民在內的全國人民擁護,成就得來不易。候任特首林鄭月娥亦於訪問中指出,相信大部分港人仍然堅持一國兩制。 同日,香港眾志等團體於灣仔金紫荊廣場示威,並以巨型黑布遮蓋雕塑,象徵一國兩制危在旦夕。籌備每年「7·1」遊行的民間人權陣線公布,今年的遊行主題為「一國兩制呃足廿年 民主自治重奪香港」,要求中央政府兌現民主發展及高度自治的承諾。 相比兩邊論述,香港市民對回歸及一國兩制的感受更加複雜多元。參考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追蹤調查,在 1997 年 7 月的調查中,對「
英國著名政治地理學者Peter Taylor認為,國家和城市有本質上的區別,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它們互有競爭,又互補不足,就如探戈的兩位舞者。
回歸20載,港漂新人來臨,在中港融合的籠罩下,「他們」與「我們」若即若離。當香港人阿離走向兩個港漂,和他們談人生、去留和掙扎,會碰撞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