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對話背後,我們尋找的究竟是解答,還是一種不被評判的理解與安慰?
三十年過去了,她始終在想,哪裡才是可以安家的地方——是中國,還是美國
從疫情前、防疫期間,到後疫情時代,中國零工的處境有什麼變化?
在經濟下行的香港,「破產」何以給他們帶來對生活的希望?
他們的生活經歷各異,但都曾在人生的道路上經歷過顛沛流離。
特朗普競選時承諾上台後要嚴懲美國高校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者,他真的「秋後算賬」了嗎?
1958年加入耶穌會,近70年的人生,塑造了他複雜的立場,並開啓了天主教會改革之路。
當BN(O)成為港人與中國、與英國之間的拉鋸,身份與國籍,究竟為誰所定?
人生最幸福的時候,他說一是在充滿希望的走線路上,一是在福州郊外和朋友靜聽鳥鳴與流水。
身在何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心在哪兒,而我的心,時時刻刻都與敘利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