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來時路
評論| 沒有遺產的《70年代》──侯萬雲(下)
青年先鋒的瓦解 暴烈的《70年代》引領了整個時代,亦如風一樣瓦解。 1971年底開始,《70年代》內部牽起了「留法潮」。香港的保釣運動自1971年底已無多大發展,當時認識中國的熱潮還在發酵,港大作為大專學界首個到中國大陸交流的「中國旅行團」仍未展開,於是陸陸續續有成員到法國參觀,希望感受法國青年的革命熱情。 「他們渴望學習鄧小平、周恩來到法國取經,其實不知道有什麼經取(笑)。加上當時壓力團體開始多了,比如說艇戶爭權益運動也是當時而來。因此,我們已經無甚作為。」
評論| 沒有遺產的《70年代》──侯萬雲(上)
我最記得有人提及當年莫昭如(《70年代》負責人)和國粹派開會時,他們開口閉口都是毛主席,莫忍不住大聲說,如果要我每天早晨叫聲毛主席萬歲,我就_ _ _ _!(粗口) 侯萬雲在40多年後的,這樣憶及起《70年代》雙周刊。 ****
評論|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陳順馨(上)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流浪。 **** 陳順馨說,齊豫的這首《橄欖樹》,成為了她的北大情懷象徵。甚至,在不同的場合,都唱得那麼投入、動情,不只一次失聲痛哭。
評論| 家國、責任、香港──麥海華(下)
被扼殺的家國 1976年,四人幫倒台,中共中央改弦易轍,放棄文革時期的極左路線,那些強烈認同從中共中央的國粹派受到極大震盪。 對於國粹派,麥海華批評得狠。 「國粹派最大的悲哀是不談事實,只問立場,直到今天仍如是。他們聽指示,看當權者的口徑,因為他們沒有獨立思考,只隨權力走。」
評論| 家國、責任、香港──麥海華(上)
麥海華,現任民主黨紀律委員會主席,支聯會副主席,曾在各種社福機構工作擔任要職。他同時是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這次與他的訪問,就是在他的辦公室裏進行。 甫進去,書本堆積如山,各種的獎狀與證書掛在牆上,還有學生為他所畫的人像畫與合照。 有參與過雨傘運動的朋友或者對他有印像,他曾在2014年9月28日警方發放催淚彈後在金鐘現場講課,也在學聯此前舉辦罷課之時在立法會外示威區為學生講學,題目是《學生運動的回顧與前瞻》。
評論| 特立獨行的反對者──區龍宇(下)
**** 泛民的反對者 大專畢業後的區龍宇,當了中學教師,教中文及中史。雖然轉過學校,但教師一職,還是做到退休。從他當教師起,就一直有辦時政刊物,直至2005年才停刊。作為民間獨立,思想激進的刊物,居然能夠辦了二十多年,當中大部分的經費來自會員所交的會費。區龍宇是當中的長期貢獻者,包括金錢與文字。
評論| 特立獨行的反對者──區龍宇(上)
2015年的6月4號晚,學生在維園的悼念舞台上燒毀基本法,要求修憲,引來社會討論,不少學者以至議員口誅筆伐,少見支持的聲音,甚至後來也少見學生們的自辯。 基本法要重新制定!倘若把基本法當作是神聖的東西,處處拿基本法作為民主奮鬥的依據,那同樣是有害的誤導。我們的基本方向是要求民主重訂基本法,而不是連民主奮鬥也要按基本法辦事,也反對按基本法規定的程序要求修改基本法。 這段話並不是來自學生的口中,而且,這並不是今天的評論。這是來自1997年一本叫《先驅》的民間獨立時政雜誌,文章題為《重訂基本法的X個理由》,作者叫區龍宇。 作為托洛茨基主義者,他的主張長期都被譏笑與諷刺,當年任何人若被懷疑是托派,就會被疏遠。我問他如果現在回望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的青春歲月,會怎樣評價所經歷的一切一切?
評論| 割掉家國的火紅──楊寶熙(下)
火紅殆盡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毛澤東之死,對於很多國粹派中人來說是精神甚至信仰領袖之隕落。 同年9月18日,學聯在理工學院賈士域堂舉行了追悼大會。經過兩天的通宵布置,會場莊嚴肅穆,毛主席的遺像高懸在禮台中央,台上翠綠松柏,台下是學聯、八間成員學生會、院系會、屬會及一些院校負責人敬獻的花圈。會場內安裝了十二部閉路電視機,直播北京百萬群眾追悼大會的實況。
評論| 割掉家國的火紅──楊寶熙(上)
飄來飄去,我們就這麼飄來飄去。 **** 2014年9月底由學生衝進公民廣場而爆發的雨傘運動,數以萬計的人留守街頭,餐風露宿。當時六十二歲的楊寶熙,白髮蒼蒼,與友人共置帳篷,經常到場。只不過,她的角色不再是當年的國粹派先鋒。沒有了浩浩蕩蕩言辭與領導,換過來的是平靜參與及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