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毛澤東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1949 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由毛澤東擔任領導人,採公元(即「西元」)紀年,由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

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中國大陸2018年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P4

台灣翰林出版社2018年版國民中學(2下)社會課本《第三篇 中國的歷史(下)》 P140

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2014年版 《初中中國歷史(甲部課程)》 P251

第一章 清末至晚清立憲運動 1839-1905

「在內憂外患,民生痛苦中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
「除對外戰爭失敗外,也面臨內部的動亂,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太平天國之亂。」
「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民變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動搖了清朝的統治根基。」

講述從清末鴉片戰爭開始的歷史時期,含太平天國、英法聯軍戰役、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維新運動、八國聯軍之役等事件。大陸教科書採用列寧的說法,將此時期定義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在港台論述中不會提及的字眼。

用什麼配圖來描述太平天國運動?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課本圖片:金田起義浮雕。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課本圖片:天王洪秀全的玉璽。課文指,太平天國曾頒布土地公有、男女平等等制度,但落實程度不高,又因攻擊儒家學說而引致知識分子不滿。
課本圖片:刻畫太平天國婦女形象的西方版畫。「史事追蹤」欄目講述太平天國時期的女官,太平天國提倡男女平等,打破了男性出任官員的傳統。

如何評價太平天國?看解說

中國大陸教科書採用階級鬥爭史觀,肯定「農民起義」,對洪秀全等起義領袖以正面敘述為主,大量淡化宗教色彩,只提及一句「拜上帝會」。而港台兩地的教科書則對太平天國運動未有太強的意識形態字眼,評價也較接近。

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太平天國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的腐敗。但它堅持了14年,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

由於清廷仰賴湘軍、淮軍等軍隊平亂,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功績卓著,使漢人政治地位大為提高。此外,清廷在平亂時受英、法等外人的協助,見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有助於自強運動的開展

太平天國失敗原因是,戰略失誤,領導內訌;違背傳統,軍紀敗壞。其動搖了清室統治,漢人勢力抬頭,催生了洋務運動,播下了革命種子

用什麼配圖來描述戊戌變法?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課本圖片:譚嗣同殉難圖。在小號字的知識擴展部分講述,康有為、梁啟超分別在英國和日本的庇護下出逃,譚嗣同拒絕出走。
課本圖片:光緒皇帝、康有為與梁啟超像。
課本圖片:世界之大競馬漫畫(1900年)。該漫畫以競馬來比喻世界各國的變法改革。

第二章 晚清立憲運動至北伐戰爭結束 1906-1928

「民主革命逐漸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立憲人士失望之餘,轉而支持革命。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滿清政權搖搖欲墜。」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政體,意義重大。」

主要講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五四運動、北伐戰爭與國共分裂等事件。對於中共成立、北伐戰爭及寧漢分裂的敘述差別較大。港台多使用同時期的漫畫作為史料補充,大陸的圖片史料相對單一。

用什麼配圖來描述辛亥革命?看解說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港台教科書均講述了辛亥革命前晚清的立憲運動,大陸教科書未提及。大陸教科書中,思考題及課文用語描述革命事蹟時的表述均有較強烈情緒,如「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等。另外,香港現代教育版的教科書特別強調女性在清末革命的角色,其他兩地教科書沒有提及這點。

課本圖片:黃興絕命書。黃興曾在廣州發動起義,但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

辛亥革命的思考題:講述一個革命黨人為革命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故事。

課本圖片:武昌起義前後形勢圖、湖北軍政府等。

辛亥革命的思考題: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制度的差別為何?

課本圖片:《中國女報》書影及「秋風秋雨愁煞人」漫畫(1912年),紀念秋瑾逝世五週年的漫畫。

辛亥革命的思考題:假如你是清末的知識分子,你會支持改革還是革命?為什麼?

如何描述五四運動?看解說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香港在史料中提到五四運動的女性性別平權,台灣翰林版教科書在「清末民初的社會與經濟」中提到,中國大陸則強調了唐山等地的工人參與,沒有提及女性視角,並使用毛澤東創造的概念,將五四運動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

課本圖片:五四時期的愛國紀念章。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在這次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現了偉大的力量。......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課本圖片:運動開始後,北京大學的學生在街頭演講的情境,右圖為五四運動傳單。

「五四運動是學生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促成社會各階層普遍的覺醒,加深民眾尋求國家自立圖強的意識,並擴大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課本圖片:北京院校學生在天安門集會示威的情況。

「是一場席捲全國的愛國運動......(使中國)外交走向自主,......革新文化思想,......推動民眾覺醒。」

如何描述中共成立?

大陸教科書指,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運動,是中共成立的主要背景。

台灣教科書指,當時中國引進諸多西方學說,包括共產主義,信從共產主義的人士後在「蘇聯的策動指導下」成立中共。

香港教科書主要介紹了十月革命,及蘇俄政府兩次宣布無條件取消在華特權的背景。

用什麼配圖呈現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會配以怎樣的課後題?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課本圖片:國民黨右派屠殺革命志士。在圖片左側的文字中表述到,「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在帝國主義勢力支持下,先後背叛革命。」

課本思考題:結合本課內容,分析北伐戰爭節節勝利的原因。

課本圖片:國民革命軍北伐路線圖。

課本思考題:孫中山在蘇聯協助下改組中國國民黨,採行哪項政策,展開中共所謂的「第一次國共合作」?

課本圖片:張作霖專列火車被炸現場。張作霖在退回東北途中,被日本人炸死,其兒子張學良之後宣布東北易幟。

課本思考題:你認為在國共第一次合作下,國民黨還是中共的得益較大?試加以解釋。

如何描述當時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關係?看解說

三地對北伐戰爭的敘述差異明顯,大陸主要介紹以中共將領葉挺為主的戰場;香港未特別介紹將領,僅陳述北伐路線;台灣1999年國立編譯館版本中曾以蔣介石為主領人物介紹,後經多次課綱改革,目前僅提及蔣中正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另外,大陸教科書中並無介紹汪精衛與蔣介石之間對共策略的不同。

高漲的工農革命運動觸動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在帝國主義勢力支持下,先後叛變革命。蔣介石在上海發動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並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

民國 16 年,廣州國民政府遷往武漢,被親共人士所控制,國共關係日漸緊張。後來蔣中正遂於上海發動「清黨」,以武力掃除國民黨內的中共分子, 並在南京另組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此後國共雙方形成對抗局面。

1927年初,國民黨內部因「容共」、「分共」問題而分裂。2月,以汪精衛為首的國民政府遷到武漢,主張「聯俄容共」;以蔣介石為首的反共人士實行「清黨」,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

第三章 民國時期的政經文化和中共發展 1928-1937

「由於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率領紅軍歷經艱難險阻,勝利完成了長征,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國民政府實施訓政,『以黨治國』,希望藉此走向憲政。」
「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共......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與國民政府形成對峙局面。」

講述南京政府治下的十年,以及同時間中共在江西等地的武裝割據。

用什麼配圖來描述此時的國民政府?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大陸教科書完全未提及南京政府統治時期的情況。
台灣教科書介紹了國民政府時期的政治,幣制改革,鐵路等交通建設,鄉村與社會建設,國防建設等。
香港教科書在「史事追蹤」欄目,粗略講國民政府訂下「十年建國計畫」。

用什麼事件和圖片來描述此時的中共?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課本圖片:中共紅軍跨越的雪山、水草地及瀘定橋。

大陸教科書選取共產黨進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毛澤東開闢井岡山道路,紅軍長征等事件。所選的歷史相片也著重在中共紅軍曾經跨越的雪山、水草地和瀘定橋等。

中共「二萬五千里長征」圖。

台灣翰林出版社2018版中,僅粗略提及國共決裂後,中共在江西建立武裝割據政權,並因國民政府武力圍剿,而被迫撤離,展開「二萬五千里長征」。

課本圖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要領導人、江西紅軍。

香港教科書選取中共武裝起事和發展農村根據地,紅軍長征等歷史事件。所選的歷史相片著重在中共紅軍領導人合影、江西紅軍合影等。

第四章 抗日戰爭 1937-1945

「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等各方面經過努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民國26年7月7日,日軍......與中國守軍爆發軍事衝突,史稱『盧溝橋事變』,揭開了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序幕。」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抗日戰爭的勝利,......洗刷了中國自晚清以來所受的屈辱。」

講述抗日戰爭時期以及戰爭勝利的影響。

用什麼配圖來描述抗日戰爭?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課本圖片:中國軍民在上海市郊書寫的抗日標語。
課本圖片: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汪精衛的「國民政府」強調和日本的盟友關係,而與遷往重慶的國民政府互別苗頭。
課本圖片:「足下的生計」漫畫。1940年,國民黨元老汪精衛在日本的扶植下,於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

選擇呈現什麼戰場?看解說

大陸教科書中,將國軍戰場稱為「正面戰場」,而中共領導的戰場,則稱為「敵後戰場」。而台灣教科書幾乎沒有提及中共領導的戰役,僅有部分版本提到八路軍與新四軍,指其「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云云。

國軍戰場:七七事變、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台兒莊大戰役、武漢保衛戰、第三次長沙會戰

中共戰場:北平一二九運動、平型關大捷、抗日根據地、百團大戰

二戰國際戰場:太平洋戰役

國軍戰場:七七事變、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

中共戰場:未有明確涉及

二戰國際戰場:太平洋戰役

國軍戰場:七七事變、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台兒莊大捷、武漢撤守、第三次長沙會戰

中共戰場:百團大戰

二戰國際戰場:太平洋戰役

如何解析勝利的原因?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在「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中,選用了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的圖片。

大陸教科書中認為,勝利的原因是全民堅持抗戰,強調中共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時提及蘇聯及美國等的國際援助。

課本圖片:日本正式向中國投降。

翰林版2018年教科書中,沒有明確提及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在解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時,選用了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圖片。

香港教科書指抗戰勝利是源自全國上下團結抗日,「以空間換取時間」等戰略上的成功,以及美蘇的國際援助。

如何描述勝利的意義?

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翰林版2018年教科書沒有評價抗日戰爭勝利的內容。

中國民眾的抗戰決心及貢獻贏得世人的欽佩,有助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另外,淪陷十多年的東北和1895年甲午戰爭後清朝割讓給日本的台灣、澎湖列島,也隨著抗戰勝利而重歸中國版圖,歷史意義尤其重大

第五章 國共內戰 1937-1945

「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於1946年發動了全面內戰。」
「抗戰期間,中共乘機壯大勢力。抗戰勝利後,中共又獲得蘇聯大力支援,實力已經可與國民政府互相抗衡。」
「國共雙方雖然再度合作,聯手抗日,但彼此衝突頻生,......,國共的分歧和軍事衝突始終難以消除,最終爆發全面內戰。」

主要講述國共內戰時期。關於國共內戰的起因以及最後勝負結果,三地描述均有不同。

如何描述國共第二次內戰的形成?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課本圖片:美國用軍用飛機空運國民黨軍隊到內戰前線。

大陸教科書指:1946年6月,蔣介石公然違背「雙十協定」,撕毀政協決議,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

課本圖片:國共談判。國共雖曾協商談判,但卻未有共識,最後仍爆發大規模戰爭。

台灣教科書表示:抗日戰爭之後,國共雙方為了爭奪日軍佔領區,爆發多次軍事衝突。

課本圖片:1945年,中共正在接收日軍遺下的裝備。

香港教科書說:對於政權和軍隊歸屬上,國共兩黨始終堅持其固有立場,加上談判期間,兩黨的軍事衝突不斷,以至雙方最終決裂,爆發全面內戰。

如何描述內戰中,國共勝負的原因?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課本選擇了中共紅軍「強渡長江」的照片,之後佔領了南京,國民黨戰敗。

大陸教科書指,解放區土地改革為內戰提供了人力和物力,強調廣大人民對共產黨的支持,以及中共的正確戰略。

課本圖片:描述戰後通貨膨脹的圖片。

台灣教科書對勝負原因沒有詳細分析,僅表示國軍在戰場上一再失利,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

課本圖片:「五子登科」漫畫。描述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官員的貪污腐化。

香港教科書指:政治方面,抗戰結束後,國家百廢待興,但國民政府官員貪污舞弊,令民眾失望,而中共積極爭取農民、工人支持;經濟方面,貨幣政策失誤,造成嚴重通貨膨脹;軍事層面,國民黨軍隊在戰後普遍厭戰,軍紀廢弛,士氣低落。

第六章 中共建政及國民黨入台之後 1949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中國大陸,卻因進行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運動,造成政治、社會動盪不安,經濟也面臨崩潰。」
「中共為鞏固統治,先後推行土改、鎮反、三反、五反等經濟和政治運動。」

講述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毛澤東治下的大陸,改革開放、六四事件等鄧小平治下的大陸,及蔣介石、蔣經國治下的台灣。

如何描述中共建政?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中共建政開國大典時的天安門廣場。

大陸教科書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鬥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佔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課本圖片: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台灣各版本教科書多指:中國共產黨建立一黨專政的國家。

課本圖片:參加開國大典的學生隊伍。

香港教科書的描述是:在三十萬軍民見證下,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如何描述毛澤東治下的中國大陸?看解說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在2018年中國大陸使用的教育部統一編輯版中,大幅縮減了文革的內容,並在其之後提及文革期間的建設成就。大陸課本對於反右運動也鮮少提及。

課本在文化大革命小標題中,僅呈現了一幅配圖:「首都人民歡慶粉碎『四人幫』的偉大勝利」。

大陸課本主要選取了毛澤東治下的以下事件: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第一個五年計劃、人民代表大會制、三大改造、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發射氫彈及人造衛星、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等。

課本圖片:文革時期的毛語錄、紅衛兵、批鬥大會及「打倒孔家店」。

台灣部分課本僅提到了抗美援朝、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

課本圖片:紅衛兵隨意抄家,查封私宅。以及紅衛兵要求被批鬥的人掛著紙牌遊街示眾。

香港課本主要選取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鳴放運動、反右運動、大躍進、人民公社、三年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等。

如何描述鄧小平治下的中國?看解說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中國大陸課本在鄧小平治下部分,強調經濟建設及「一國兩制」構想下港澳的主權移交,刻意隱藏了六四事件。在港台則均有六四事件的現場圖片,不過香港現代教育版教科書中仍著重強調了經濟成就。台灣教科書中較少提及港澳主權移交的事件。

課本圖片:香港人民歡慶回歸祖國。

鄧小平治下的中國,大陸課本選取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成就、港澳主權移交等事件。

課本圖片:六四時期,學生在天安門廣場上靜坐抗議。

台灣多數教科書選取了改革開放、六四事件等。

課本圖片:1989年6月4日凌晨,戒嚴部隊在天安門廣場進行清場。

香港選取了改革開放、六四事件、經濟建設成就、港澳主權移交等。

如何描述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

*註:同一事件有多幅配圖,端傳媒僅展示在該地區獨有的圖片史料。
課本圖片:1988年1月,第一個台灣返鄉團抵達北京,高喊「到家了」。

大陸教科書對這部分以「海峽兩岸交往」為標題描述,主要講述台灣對中的政策,及中台兩地的交往,並未提及台灣戒嚴及解除戒嚴等重要事件。

課本圖片:雷震主辦的自由中國因內容評論時政,為政府所不容。

解除戒嚴後,台灣政府改革課程標準,歷史教材出現重大變化,台灣歷史單獨成冊,1949年後的台灣發展在其中被詳細講述,包括戒嚴、自由中國及美麗島事件等民主運動、解除戒嚴、原住民政策,台灣外交等。

課本圖片:2000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

香港教科書在「台灣問題」小標題中講述,內容包括土地改革、鼓勵私人投資、解除戒嚴、政黨輪替、兩岸開放民間探親等。

內容策劃:楊鈺|資料整理:孫禕雯、林庭葦、何欣潔

設計:Tseng Lee|網頁:Elk Liang|監製:陳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