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的政府大部分時候對產業政策不屑一顧——除非是在面對中國的時候。
在此前討論歐洲的反壟斷政策時,我提過一個有趣的調查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在歐盟否決了西門子-阿爾斯通併購案之後,對數十位歐洲知名經濟學家進行了問卷調查,大部分受訪者認爲以政府手段扶植一個本地龍頭企業無助於消費者利益。但是,當問題變成了「如果中國或者其他國家這樣做,那麼歐洲是否也應該這樣做時」,同樣一群受訪者就出現了明顯的意見搖擺,甚至是倒轉。
以前當我們說產業政策的時候,基本上只會考慮其經濟維度。但越來越多的,今天的產業政策開始呈現爲某種經濟政策和地緣政治的組合,有的時候其經濟政策的一面甚至完全淪爲似是而非的點綴。美國最近落地的《芯片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成本高,效率略低,从纯经济角度也许说起来可能不行,但在政治保护伞下一样可以work,说产业政策不work的完全无视东亚崛起的原因
當然和經濟無關,這是人所共知吧。
習近平要在任期內收復台灣,而武力攻台是唯一選項。
是焦慮還是迴避實質風險,各人自行判斷吧。
(回文針對中共當局及其豢卒)
補充:談到中國就政治化,不如說面對中國經濟始終是政治的(甚至國有的),那現在醒都有點晚了。
中國進入世界市場是加入WTO,但現在的中國有在管WTO的規定嗎?
認為美國是針對中國崛起制裁的,怎麼不回頭看當年一臉懇求的加入WTO是什麼說詞呢?如果現在真的強大了,為何還是「發展中」國家?
說穿了就是窮的時候裝可憐,有點錢就撒就橫,還持續領發展中補助,面子裡子你都要,嘴巴上還要贏。晶片法案的效益越貧瘠,越顯的賠了這些錢也有遠離你。
我知道大多數中國人還是很友好的,但友好的人說話不算數啊
晶片法案的確將經濟議題政治化。
不過,或許挑戰作者的是:經濟一直是美國政治的目標與基礎,美國想維持世界秩序,重要的理由就維持美商在世界貿易需公平。
川普用關稅壁壘,拜登就用產業補貼,誠如作者說的美國推出這種大型計畫往往成果不好,但有沒有可能推出這些計畫時,本來就出在經濟變動的時點?
虽然进入现代化,中国人从上至下还是保留了某种根性。其中之一可以称为“推倒重建”。这一根性能衍生出“加速发展”、“弯道超车”和“超英赶美”等信条。故而万事围绕GDP,还是本身就想推倒重来(以缓解政治忧虑、重解上升渠道)。有时候,反而变成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或许最高的智囊团对此有清晰的认知,但多数人受千年“智慧”的熏陶,会有自己的看法。想大方、耐心地发展经济,难度好比:亚历山大大帝跳出棺材板阅读后世的评价,认为自己是“先知”,传递了希腊文化;而不是“征服王”,碾碎一切妨碍他伟业的人。
端的读者们大概都是比较关注时事的。当今环境下,没有地缘政治焦虑才是不正常的吧,难道还能笑嘻嘻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吗?
文中『我此前批評過「什麼都想要自己做」的中國產業政策。』的文章連結有問題。
已修正,多謝指出。
好文章诶,看完之后学到很多
若果拿一半錢武裝台灣,就不必有這麼多的憂心事。
之前的十几年,美国让中国发展壮大,指望中国有钱之后能更像各现代国家,结果现在大家都看到了,而且反而对世界和平及发展不利。所以现在就要试一试反过来的做法,这也很正常。
引用来源竟然有腾讯新闻!欧美没有产业政策!这文章看不下去了!
一个标榜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竟然开始进行国家层面的补贴了,可见盎克鲁撒克讯人对中国的崛起有多么的焦虑
说到底,还是要维持美国霸权主义,全球老大的位置。美国绝对不会允许一个不听自己话的国家发展起来。
所以,美国养的狗也一起开始狂吠起来了
美国要带领民主阵营的国家一起布局,尤其是日韩,而不是妄想自己就能做
出于大陆芯片产业的弱势以及台海局势极大的不确定性,美国也有必要尽快在自己的国土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芯片产业链,在出于政治考量的前提下以备不时之需。两国博弈,戳其软肋,属于是政治上合理的做法。中美敌对早在特朗普上台之时便已放在明面之上,所以如果只看重其政治方面的影响其实的得不出什么结论,反而要看在这个政治正确的大平台上加了些什么东西,更能看出两者所需。严格意义来说,台湾是在解放军的军事覆盖范围之内的,倘若解放军真的攻台,美军或是台军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反应;还有就是前些天解放军在台湾岛附近进行军事演训,都可体现出解放军是有能力隔断外部对台岛的供给航线的。台湾经济依赖芯片产业,而以tsmc为代表的台湾芯片生产企业又对世界芯片行业有着相当巨大的影响,60%的市场份额可以说举足轻重。若某日解放军将这种演训以一种极高的频率坚持下去,那对这些芯片厂商的正常出货会造成很大影响。而若芯片厂因此类原因导致芯片消费方无法以原有节奏生产,会进一步加剧全球“芯片荒”的现状,所以美国出台了芯片法案。芯片法案的各项条例都展现出了一种美国孤立主义的特点,为期五年的补贴计划需要切实参与的美国本地芯片产业的发展之中。比如说建厂、培养本地的芯片人才等等。我们说极端一点,即使五年后相关法案无效后没有续约,美国也会收获一个完整的芯片研发生产体系,而参与投资者,在五年之后也很有可能把在美国的厂房出让给美国本地的企业,美国高昂的用工成本,很可能会使得美国的芯片厂商生产的芯片自产自销,而作为外乡人的投资者如tsmc,可能并不会吃到什么甜瓜,但也不会很亏。
说实话,这个感觉 芯片法案 特别像大陆这边的政策导向型的投资。大概就是中央政府在某些年限内大力发展某一产业,然后进行补贴,相关产业的工厂优胜劣汰,最后产生巨头,然后消除补贴,形成产业,然后再耍“回马枪”来“索回”企业,再把产业链的控制权那会手中。只能说非常相似,我甚者觉得这个 芯片法案 学到了几分精髓,可以说是具备中特色彩了,哈哈哈哈~~~
EricChan同学在阐述客观事实的同时我也想做一下补充,tsmc的5nm以下的工艺相比samsung和intel都是要成熟很多的,能做和能做好还是有些差距。现在的行动设备的芯片大多采用tsmc代工,因为tsmc工艺成熟,功耗控制的好,良品率也较高,这样证明了tsmc的价值以及对未来芯片领域的把控能力。而后者对于低制成芯片的生产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不过在一些其他电子设备上,比如SSD和memory上,后面两者是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的,而且确实在计算机领域一直占据引领的地位。
至于有的网友说是战狼外交的结果,我是不赞成的。我感觉两国政治就想一张窗户纸,大家不要捅破,日后好见面,可是捅破之后,这种约定俗层的默契被打破了,那关系就会恶化了。特朗普执政期间纵使美国国内有众多支持者,可是在外交层面上,无论是对中国还是欧盟国家,都展现出了一种“掠夺者”的形象,这就是把窗户纸捅破了,就导致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在这一阶段重新考量对美关系。而且中美对抗这种事,不要妄想其中一方会示弱,两国国家都是地缘强国。不过说句题外话,战狼外交在国内已经没有太多人care了,也演变成了和即时新闻一样的东西,大陆人有些冷感了,仅限于:“凑一眼,哦,发生这事了?我知道了”这种状态。就和端以前发表的一篇报道所说的“外交内宣化”,大陆人都免疫了,hhhhh~~~
「經濟問題政治化,科技問題安全化,悲哀的是,從華盛頓到布魯塞爾,類似的情形正在反覆上演。」
這件事情並不悲哀,反倒是世界運轉的現實。我甚至覺得這不是一件壞事,這是二戰後世界秩序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全世界只有台灣和韓國擁有10納米以下邏輯芯片的製造能力(最近媒體中有中芯國際技術突破的傳言,但是無法證實。)
Intel自家也有製造與台積電或三星5nm製程相同晶體管密度水平的工藝。
损人不利己,对啊,这就是政治。而且这绝不是什么焦虑,而是对未来20-30年的战略布局。
美国的意思很清楚,封锁中国的高端制造业领域,拖慢中国的产业升级,芯片就是高端产业升级的关键,没有芯片,就没有AI,没有高级的自动化,产业升级就免谈了。而中国出生率出现断崖,房地产业也岌岌可危,人口红利可见在20-30年内消失,制造业也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中国政府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寻求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也好,工业4.0也好,最重要的就是芯片和算法。美国政府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芯片法案的目标很明确:
1.限制中国芯片发展
2.保持美国在芯片领域的前出优势
做到这两点,加上谷歌,微软等巨头对中国高端IT人才的吸引力,使美国保持对中国10-20年的技术领先,这恐怕就是美国布下的大局,而且两党党人都比较赞同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不是美国的国内矛盾,而是国际政治、科技、经济的角力
中方愈反對,就代表美方做對了
「歐美今天的產業政策辯論,一旦引入了中國元素,經濟學就迅速退居二線,讓位給國防政策、安全政策、地緣戰略。」這大概就是中國多年以來實行戰狼外交的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