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週以來,黎巴嫩爆發抗議,要求政府整個下台,抗議規模之大,不僅僅只在有「中東巴黎」美稱的首都貝魯特,甚至還蔓延到了黎波里、納巴提耶等二線城市。大批黎巴嫩人不分教派上街揮舞黎巴嫩國旗,擋住道路、歌唱、演講,推特上也出現「黎巴嫩起義」(#Leban Intifada)、「黎巴嫩革命」(#Leban Thawrah)的阿拉伯文標籤。抗議也延燒到許多擁有黎巴嫩海外僑民的西方城市,聲援國內的同胞。面對這場突如其來,如此大規模的全國性抗議,黎巴嫩政界試圖安撫群眾,承諾改革,幾乎沒有效果。而筆者截稿之時,總理哈里里(Hariri)在 29 日當地時間下午前往總統府遞出辭呈。
這次抗議的導火線是[黎巴嫩政府內閣[1]傳出計畫要對 Whatssapp 等線上通訊軟體的電話通訊徵收每日 0.2 美元的課稅,可謂壓垮了黎巴嫩人忍耐的最後一根稻草。然而這幾個月黎巴嫩民意對政府的不滿早已逐漸發酵,今年初開始黎巴嫩內閣就傳出因為經濟狀況不佳,必須刪減開支引起各部門的恐慌。安全、國防、外交等單位揚言拒絕成為減縮目標,有黎巴嫩朋友告訴我,大學教師已經開始延遲發放薪水。黎巴嫩央行也傳出美金儲備不足, 9 月中,黎巴嫩的能源業者關閉全國所有加油站,抗議政府暫停提供官方匯率的美元兌換。連英國著名中東記者Robert Fisk 都指出自己在 ATM 領不出美金,顯示黎巴嫩經濟情勢的嚴峻。10 月 15 日,黎巴嫩森林茂密的山區爆發了數十年最大的一場大火,大到連首都貝魯特都看得到煙,而大火立即就凸顯了黎巴嫩消防人力設備的不足。這把火,連同今年一連串的事件將黎巴嫩人推上了街頭和歷史的最前線。
今天,當黎巴嫩的抗議民眾高喊的不是「麵包與工作」,而是「整個政府下台」,在這次抗議之中,不分教派的人們站出來一同抗議「所有教派的政治人物」。這顯示出,危機不僅是經濟的,更是政治的,而更因為地緣政治的關係,更是國際性的。

脆弱的經濟平衡
首先,黎巴嫩的經濟建立在脆弱的基礎上。黎巴嫩面積約台灣三分之一,人口約六百萬左右,高度仰賴外國援助和舉債,政府收稅能力低落。出口競爭力低,80%的物資仰賴進口,根據 OEC 數據,2017 年黎巴嫩的入超約 170 億美元。黎巴嫩的 850 億美元的公共債務比例約世界第三,是其 GDP 的 150%,僅次於日本跟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