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喬瑟芬:性侵,每張網都可能漏接(一)受害者敘事與司法變遷

對於性侵案的當事人,司法這張網的漏接率很高,不是每個案件都能獲得起訴或定罪,當中也的確存在誤判風險。

喬瑟芬:性侵,每張網都可能漏接(一)受害者敘事與司法變遷
圖為一群女性正在排隊登記應徵一家航空公司的職位。

編按:今年五月以來,輔大性平事件掀起廣大爭議。本文作者在六月刊出《輔大性侵案,台灣性平史的指標事件》後,深感台灣各界對「如何面對性侵」存在巨大歧見,便開始構思,撰文疏理司法、性平體制、與體制外途徑的各自侷限。輔大事件延燒至今,演變成不同立場的相互咎責。如果這輪爭議能促使台灣社會去思索,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性侵,或許是讓這起事件留下積極意義的唯一出路。

本文全長近兩萬字,文分五段,將分成三篇刊出。第一篇先刊出文章1、2節,分別討論「受害敘事」與其「翻轉」的倡議,並回顧司法體系在應對性侵案的觀念變遷,以為全文基礎。第二篇將刊出文章 3、4 節,近一步對照體制內的性平制度,以及體制外其他作法,各自的必要與侷限。第三篇刊出文章第5節,將則盤點如性的特殊化、保守化、與國家角色這三個尚未解決的問題。

圖為一群女性正在排隊登記應徵一家航空公司的職位。
喬瑟芬:我們社會至今還缺乏健全的態度,來面對身體、情感與性互動的相關教育。

「性」大概是最能激化社會不同立場的議題,僅次於統獨這類政治意識型態之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