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這個概念,從2015年年末起,一直牢牢佔據着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話語中心。本屆政府上台之後,正好趕上中國經濟進入關鍵的轉型時期,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弊端盡顯、不可持續。在這種情勢下,本屆政府接連拋出多個口號式的概念,以此來為中國經濟尋找政策藥方,比如2013年的「克強經濟學」和2014年的「新常態」。而 「供給側改革」概念的最終出世,在最高領導人的強力推動下,儼然成為本屆政府在糾結幾年後,對「中國經濟應向何處去」這一問題的總體性回答。
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11月10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講話,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2016年初,《人民日報》發表「權威人士」論經濟形勢文章,提出「不妨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公式來理解這一政策,「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經濟學」本身興起於上世紀70年代,美國前總統列根(雷根)和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柴契爾夫人)都被視為標誌性的實踐者,兩人都通過控制貨幣來打擊通脹、通過減税和放松管制來減少政府干預,戴卓爾夫人還注重國企的私有化。
然而「供給」二字,太容易讓人聯想到西方經濟學中的供給學派(supply-side economics),和以供給學派為意識形態理據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對此,中國政府有意撇清其「供給側改革」和西方「供給學派」、「新自由主義」之間的聯繫。五月初,官方媒體刊發了習近平在一月份發表的一份長篇講話。習在講話中說:「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藉機製造負面輿論。」
中國政府不希望外界將「供給側改革」和「新自由主義」作類比,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事實上,政府目前大力推動的「供給側改革」,真的不是新自由主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