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街頭出身的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在台灣從戒嚴邁向民主化的時代裡,可說是聚集了最大的「反國民黨陣營」公約數。然而也正因為這個特性,注定了民進黨的組成,猶如中國三國時期的「討董十八路諸侯」,或日本戰國時代的「反信長包圍網」。其不僅影響了民進黨日後的內部運作方式,也使得民進黨作為一個政黨,與這些街頭上的戰友,處於一種微妙且有點尷尬的局面:似乎是朋友,但又不太親密;彷彿是對手,卻又沒那麼嚴重。
本文將嘗試從民進黨基層黨工的視角出發,呈現政黨與公民社會在互動上,各自呈現的思考特性與運作邏輯。
民進黨首次執政的「社運低潮」
西元2000年,陳水扁政府開啟了第一次的民進黨執政時期。儘管握有了行政權,但是在客觀環境上,國會無法過半的現實,則注定了「妥協」的未來。民進黨上台後,第一件與公民社會產生重大爭議的事件,就是核四停建。在時任行政院長的張俊雄宣布停建後,泛藍陣營立刻發動倒閣與罷免,透過國會多數堅持通過核四預算,並且促成了大法官釋字520號解釋;最後行政院同意核四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