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有一則廣為流傳的笑話。到底要多少人才能讓抗議群眾填滿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是五萬人還是十萬人?答案其實只要一個人,因為馬英九總統的民意支持度太低,凡是他強力推動的政策,無論是核四、服貿、課綱調整,都會激發出強大的社會反彈。
在洪仲丘寃死之後,馬英九曾向受害屬家拍胸脯保證「我管定了」,結果是25萬白衫軍在凱道集結抗議。同樣,在馬英九召開了「服貿利大於弊」的記者會之後,號稱50萬人集會的330抗議同樣在凱道登場。
領導者低迷的聲望,似乎提供了社會運動可以操作運用的契機,因為只要打出反馬的旗幟,就容易得一定程度的社會同情。然而,這樣的看法太低估馬英九所領導的國民黨之實力。畢竟,國民黨向來掌握了立法院的多數席次,一直到去年底九合一選舉慘敗之前,國民黨執政的地方版圖與人口也是遠超過其對手。因此,國民黨從來就不是紙老虎,網路上流傳的「馬英九是社會運動總召集人」也是不用太認真對待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