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本文是全球代孕产业系列的第五篇,继上一篇讨论孕母的报导后,我们继续从公卫、社会学和法律角度讨论代孕与身体自主权、商品化、立法等问题的关系。两位对谈学者中,一位有丰富的田野研究经验,能带来中国地下孕母的群像,一位有医学与法律角度的省思,在商业和利他代孕的比对中看如何保护孕母。对谈的落脚点是如何保护孕母的脆弱与自由。
自1976年美国出现第一份代孕合同至今,不足50年间,商业代孕已成为一个横跨全球不同地区的规模化产业(参见系列第一篇:代孕:一条横跨全球的生命产业链)。在灵活性和逐利的驱使下,这条产业链又随著战争、地域代孕政策变化等,不断发生著跨国流动,流向那些政策更宽松或灰色、医疗费用更低廉的地区。
起初,我们设想组织一次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学科背景的交谈,但在对谈中,我们逐渐意识到,纵然“代孕”作为一种产业,可以随资本和需求的流动迅速扩张转移,但拆解代孕却需要放入每一个本地的制度与文化背景之中——人们对于“孕育”的理解不同,女性的处境不同,人的处境不同。
研究者接触到的中国大陆地下代理孕母们有著怎样的故事?法理与伦理如何定义“身体自主权”?金钱出现在哪一环,又与产业链上的元素如何交织?有“完美的”代孕合约吗?理想中的“生殖正义(reproductive justice)”可以如何实现?
两位对谈学者是雷文玫和李在洲。雷文玫是台湾阳明交大的医学系医学人文暨教育学科及公卫所政策法律组副教授,主要教学对象是医学生。李在洲是剑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是生育和性别社会学。
对谈时,雷文玫不断提到“要放入具体的文化脉络中”,李在洲也强调看到个体故事中交织的纹理。在讨论是否应该禁止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留一个空间给已经发生,给那些个人情况复杂的代孕妈妈们。对于她们来说,污名和怜悯,或许都不是答案。
以下为对谈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