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筑堤为安,却陷灾中:马太鞍溪堰塞湖溃坝后,抗洪还是共存?

马太鞍溪溃坝重创花莲光复乡,政府推“超级大堤”。然而在气候极端化时代,筑堤与迁村之外,防灾可否有第三条路?

筑堤为安,却陷灾中:马太鞍溪堰塞湖溃坝后,抗洪还是共存?
2025年的10月16日,台湾光复乡,马太鞍溪和被淤泥覆盖的田地。摄:陈焯煇/端传媒

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溃坝在光复乡造成的洪灾,震惊台湾。一个月后,余波不断:灾民仍无妥善安置,甚至得北上立法院抗议。溃坝之后,观察政府一个多月来的作为,在防减灾的后续作为上,看到了公共政策中常见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持续与老天对赌,期盼人定胜天。

马太鞍溪堰塞湖的溃坝,再度揭示了“复合式灾害”(compound disaster):一个接一个的自然事件,加上撤离不力,最后引发难以收拾的结果。去年403地震松动山体,今年7月的台风薇帕外围环流的强降雨,马太鞍溪上游引发大规模崩塌形成堰塞湖。9月23日,台风桦加沙外围环流的豪雨导致堰塞湖溢流、溃坝,夹带巨量泥沙的洪水奔直冲下游,马太鞍溪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超过保护标准的四倍,马太鞍溪桥被冲毁,堤防溢流溃堤,本来地势就比马太鞍溪河床低的南岸市区、部落、农田,被如泥流吞没。

水退后,淤泥厚达数公尺,本就为“悬河”(指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河流)的马太鞍溪河床再度抬升。水利署紧急开槽导流并筑起临时土堤,灾情暂时稳定;但当地居民仍无家可归,政府与舆论却已讨论起“迁村”。10月底,立法院火速通过《马太鞍溪堰塞湖重建特别条例》,编列300亿重建经费,其中包含水利设施之修复,一切又回到熟悉的“灾害-工程整治”循环。

灾后重建涉及的方方面面,盘根错节,千思万缕,本文聚焦讨论后续的防减灾方案。光复乡的市区与其它聚落,海拔高度均低于马太鞍溪河床,位于相对低处,洪灾风险不难想像。而堰塞湖溃坝后,河床进一步垫高,未来河川若溢流,淹水情势如何变化,急需尽快评估。

2025年的10月1日,台湾光复乡,志工帮助村民清理住宅内的淤泥。摄:陈焯煇/端传媒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