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出发,一条横跨太平洋的信息流,最终抵达北美华人的手机萤幕。传递却的不是事实,而是情绪与套路层层叠加后,转瞬即逝的垃圾讯息。信息生产链上的工人,有人追逐流量,有人坚守底线,还有人尽忠职守却满怀愧疚。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后真相时代,人们如何生产、消费与对抗垃圾信息的故事。
这篇报导为“专题记者成长计划”第二期成果。2024年,端传媒启动“专题记者成长计划”,希望寻找仍在坚持华文报导的年轻记者,为他们提供专业支持,共同维系深度报导的生态。今天刊出的这篇作品,来自虚拟报导组记者 Ava Hu。
这篇报导为“专题记者成长计划”第二期成果。2024年,端传媒启动“专题记者成长计划”,希望寻找仍在坚持华文报导的年轻记者,为他们提供专业支持,共同维系深度报导的生态。今天刊出的这篇作品,来自虚拟报导组记者 Ava Hu。
拜登跪下了。
电影萤幕前的运动员(化名)操作著剪辑软体,让拜登跪下的照片不断放大,接著把最后一个小标题拖进萤幕:“警察杀死了他的爸爸,拜登直接跪下道歉”。一条7秒的短视频就这样诞生。
这是2021年9月,距离黑人佛洛伊德因警察暴力执法死亡已经过去了四个月,但拜登从不曾为佛洛依德之死下跪,这是一条移花接木的假信息。然而,视频上传抖音、微博后,短时间内就获得上百次转发、上万次浏览。关注美国新闻的公众号营运、新闻小编、网站编辑,看到了飞速增长的互动量,纷纷截图贴上或加工重发。一小时内,“拜登下跪”的标签冲上世界各地华人信息流首页。
影片的剪辑师运动员在北京一家跨国媒体做运营负责人,管理抖音、微博。像这样的视频,他一天要发几十条。在“拜登下跪”视频火了的这段期间,他又剪了十个视频,创造了数十万流量。干了这工作三年,他很清楚甚么样的视频会火,虽然他没见过他的“主顾”们,这辈子大概也不可能和他们打照面,但他很清楚如何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那怕只抓五秒。五秒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