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亲爱的读者,在这个汗涔涔的夏天,你经历过的最高温是几度?
工业化以来,人类社会蓬勃发展所造成的代价之一,便是全球暖化以及衍生而来的天气现象极端化。如今,极端天气已不再是模糊的、遥远的词语,一场飓风可以令生活失序,一场暴雨可以瘫痪一座城市,逐年累积的干旱将渐渐摧毁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民,进而改变全球食物供应版图……这些天气变量,已愈发频繁地现身。就算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预测”灾难,我们也时常无法避免悲剧重演;就算有灾难预警,因人们对天气的认知多样且参差,面对同一场灾难,也可能迎来不同的结局。
气候变迁是政治的,是公共的,也是个体的。我们与极端天气的距离有多远?端传媒推出“极端天气来临时”系列报导,通过数据、故事、观点等不同视角,追踪气候变化的轨迹:我们尝试临摹极端天气的模样,看见气候危机之下的新旧不平等;我们前往灾难现场,记录偏乡地区的预警、灾后建设、人口迁移的故事,讨论一个社会应该如何构筑防灾韧性;在天气中,我们触碰到人的好奇、无奈、欲望与公民责任……
如今,没有人是气候危机时代的局外人。记录极端天气如何重塑人类生活之外,我们也将从个体、社会系统层面探讨未来应该如何面对极端天气,在气候变迁中,人类责任何在。
“你看这地,旱了又涝,来来回回,今年的收成怕是没指望了。”农民孙小志光着膀子,肿胀的手指向自家两亩地,声音里透着无力和怨气。
8月下旬,中国河南驻马店上蔡县的农地,被盛夏近40度高温炙烤着。刚结束中考的小儿子在身旁,帮着孙小志拔掉泛黄的杂草,父子俩的汗水顺着脸不停往下淌。
孙小志40多岁,年轻时走得远、见得多,算是村里的精英。他在北方的大连干过水产搬运工,去过南方的广州工厂务工,是村里为数不多亲眼见过天安门和东方明珠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