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巴勒斯坦实验场》:以色列反恐军工业如何崛起,得益的又是谁?

以色列军工业长期借助巴勒斯坦人的苦难谋利,甚至把监控和管治技术出口到极权国家。

《巴勒斯坦实验场》:以色列反恐军工业如何崛起,得益的又是谁?
2025年10月11日,加沙走廊中部瓦迪加沙附近,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民乘坐装满个人物品的货车,沿公路前往加沙市期间挥舞著埃及和巴勒斯坦国旗。摄:Jehad Alshrafi/AP/达志影像

联合国的独立调查团,在今年九月正式把加沙战争定性为种族灭绝。即使放回近几十年的历史脉络,即以色列对巴勒斯坦进行的长期殖民统治,以定居点、检查站、监控技术等打压宰制巴勒斯坦人的“日常”来说,这两年仍属巴勒斯坦人的人权新低点。十月初,哈马斯在埃及会见美国和以色列代表后,承诺会停火和释放所有人质,这两年的战事应该暂时告一段落。但不管局势如何发展,巴勒斯坦人距真正的自由平安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在以巴冲突缓和的时间,或者我们更应该问的是,为何以色列政府数十年来对加沙的巴勒斯坦人进行种族隔离和无差别攻击平民,除了基于抽象政治理想,追求在上帝应许地复国之外,会否有著其他更实际的政治经济盘算?

在其著作《巴勒斯坦实验场》(暂译,原标题为The Palestine Laboratory),澳大利亚藉记者作家安东尼·洛文斯坦(Anthony Loewenstein) 认为殖民加沙是以色列有助贩卖其国家研发的反恐国安军用技术,如监控无人机、面部识别系统、种族隔离设施之类,且全国无数人都参与其中,这种全国军工化亦是近两年加沙人道灾难的远因之一。若不正视这重要的政治经济结构,则即便内塔尼亚胡将来下台,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监控管理手段亦未必放松,巴人自治也成了遥遥无期之梦。

澳大利亚藉记者作家安东尼·洛文斯坦(Anthony Loewenstein)所著的《巴勒斯坦实验场》(The Palestine Laboratory)。网上图片

南非人权议题上的异议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