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习近平考察白马寺,住持释印乐全程陪同接待。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通报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仅隔两日,释印乐便正式接任少林寺住持。即便这并非习近平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也很可能是河南省政府及宗教部门揣摩上意之举。按照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住持更替必须先经过僧团民主评议的核心环节,再由政府备案,两者缺一不可。释印乐的空降,体现了宗教人事已被纳入权力更替的博弈之中。
释永信的倒台并非突如其来。早在2015年,曾跟他打拼的弟子释延鲁便在网上发布长文,实名举报他存在私生活混乱、双重户籍、侵占寺产等诸多问题,然而这场声势不小的举报最终以“调查无实据”草草收场。十年后的今天释永信再次被查,官方给出的理由却与昔日举报高度重合。网友不禁发问:是当年调查未能深入,还是有意遮掩?抑或是他在这十年间才铸下大错?
笔者认为,与其将释永信的陨落视作偶发丑闻,不如尝试将其放入中国佛教长期的世俗化与政治化轨迹中考察,追溯少林寺如何在民族主义、大众文化与市场逻辑的合力推动下走向全球,并分析释永信如何凭此一度登顶又因之覆灭。在这一历史纵深中,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理解这场风波的结构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