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習近平考察白馬寺,住持釋印樂全程陪同接待。7月27日,少林寺管理處通報釋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正在接受多部門聯合調查」,僅隔兩日,釋印樂便正式接任少林寺住持。即便這並非習近平親自部署、親自指揮,也很可能是河南省政府及宗教部門揣摩上意之舉。按照中國《漢傳佛教寺院住持任職辦法》,住持更替必須先經過僧團民主評議的核心環節,再由政府備案,兩者缺一不可。釋印樂的空降,體現了宗教人事已被納入權力更替的博弈之中。
釋永信的倒台並非突如其來。早在2015年,曾跟他打拼的弟子釋延魯便在網上發布長文,實名舉報他存在私生活混亂、雙重戶籍、侵佔寺產等諸多問題,然而這場聲勢不小的舉報最終以「調查無實據」草草收場。十年後的今天釋永信再次被查,官方給出的理由卻與昔日舉報高度重合。網友不禁發問:是當年調查未能深入,還是有意遮掩?抑或是他在這十年間才鑄下大錯?
筆者認為,與其將釋永信的隕落視作偶發醜聞,不如嘗試將其放入中國佛教長期的世俗化與政治化軌跡中考察,追溯少林寺如何在民族主義、大衆文化與市場邏輯的合力推動下走向全球,並分析釋永信如何憑此一度登頂又因之覆滅。在這一歷史縱深中,我們或許能更清晰地理解這場風波的結構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