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近年加快全球布局,先後在美國鳳凰城、日本熊本、德國德勒斯登設廠。這波擴張既回應地緣政治緊張下各國強化晶片自主的壓力,也反映貼近客戶、爭取補助,以及搶佔全球半導體人才的戰略考量。董事長魏哲家在一封內部信中寫道:「台積電不再只是台灣的台積電,而是世界的台積電。」
然而,晶圓代工產業誕生於台灣,深植於在地半導體生態系。當台積電走向世界,遷移的從來不只是技術與資本,也包括人與家庭、語言與日常,還有深藏於工作倫理之中的文化性格;而即便在台灣本地,半導體產業也因少子化帶來的人力短缺,開始吸納來自不同背景、甚至不同國家的勞動力。「世界的台積電?」系列將追蹤跨國遷徙如何重塑半導體產業版圖、全球勞動與個體生活。
此篇報導為端傳媒「世界的台積電?」系列報導第四篇。透過大量資料,端傳媒記者分析了台積電面對的能源困局。隨著晶片製程愈來愈先進,用電量也大幅攀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曾預測,到了2030年,台積電將消耗台灣12%的電力。在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能源轉型之間,台灣該如何抉擇?
台積電近年加速海外擴張,赴美國、日本和德國設廠。走出台灣,不只為了政府補貼和更接近客戶,或許還有一個關鍵原因:能源。2024年,台積電在台灣一共用了253億度電,佔全台總用電量8.9%;整個半導體產業,用電達402億度,佔總用電量14.2%。
儘管台灣目前供電充足,但隨著 AI 浪潮帶動高階晶片需求,半導體產業正加速成長,也讓用電需求大幅攀升。這樣的榮景,是幾年前想也想不到的。當時,隨著尖端晶片的製造成本不斷提升,有專家認為企業將缺乏動力升級到三奈米以下的晶片。
然而,2022年底,ChatGPT 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了晶片產業的走向。像 ChatGPT 一類的大型語言模型,其訓練和運作都需耗費大量算力。目前看來,AI 對算力需求彷彿沒有上限,還需要更多、更小、更先進的高階晶片,三奈米、二奈米都不夠,要進入所謂的「埃米」(angstrom)時代,即台積電正在挑戰的 A16 製程(1.6奈米或16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