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永恆的外國人」:中美對抗下遭遇雙重質疑的中國留學生

馮宇豪自嘲自己的經歷似乎像一個間諜苗子,「可是正常人誰願意做間諜?」

「永恆的外國人」:中美對抗下遭遇雙重質疑的中國留學生
2025年5月29日,美國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一名畢業生手持地球沙灘球。攝:Craig F. Walker/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編者按:2025年,中美貿易戰升級,特朗普政府對於中國留學生的態度隨着貿易談判的進展搖擺,在美國的對華強硬派口中,中國留學生常常享受政府補貼,美國沒有理由替對手培養科技精英;而中國國內,對於留學生也呈現出既歡迎又懷疑的矛盾情感。從董明珠的「間諜論」到哈佛女生蔣雨融爭議,留學生的兩難處境似乎正在逼迫着每一個人選邊站隊。

這種「兩面不是人」的狀態,讓無數留學生陷入前所未有的尷尬與焦慮:在美國,他們被懷疑為「潛在的國安威脅」;在中國,他們又可能因「海歸」身份而被視為不可靠的「原罪」群體。進退之間,他們的個人選擇與自由,常常被宏大敘事所吞沒。本篇報導,記錄了幾位不同背景的中國留學生如何在夾縫中掙扎,也折射出這個群體在中美對抗陰影下的集體命運。

從好奇到迴避

起初,大家報名十分踴躍,但隨着特朗普第二任期開始,有十多個同學在最後一刻決定退出——國際學生擔心在海關遇到麻煩,沒法重新進入美國,美國同學則疑慮未來會受到負面影響,「去中國正在變成一件越來越敏感的事情。尤其是有從政打算的同學,不想留下和中國有關的任何記錄。」

移民局的人沒來,吳瓊慶幸自己躲過了一次風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