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Labubu能代表中國軟實力嗎?一個偽概念下的偽問題

中國官方不僅是後知後覺,甚至還在加以遏制。

Labubu能代表中國軟實力嗎?一個偽概念下的偽問題
2025年7月18日,俄羅斯聖彼得堡,一名女子走過肥皂泡,路邊的人們正在觀看出售的Labubu玩具。攝:Anton Vaganov/Reuters/達志影像

端傳媒現正推出「可愛經濟學」專題系列,深入探討「花大錢買玩偶」現象的多個面向:第一篇聚焦Labubu現象的報導已經發表,該文試圖理解消費者在理性與感性的拉鋸中,究竟在追逐什麼?原計劃接下來把目光轉向香港,觀察香港人對日本治癒系IP吉伊卡哇(Chiikawa)的迷戀。

不過,今天先插播一篇評論,因為我們觀察到Labubu的熱潮帶動了外媒對「中國軟實力」的一波關注和評論,不少外媒把二者等同起來,卻令真正了解Labubu的發展史和中國國情的人感到困惑——中國文化或中國官方在此有任何痕跡嗎?外部的問題意識反映了他們對中國的何種心態?

吉伊卡哇的報導將在稍後亮劍——在流量與資本的推動下,「可愛」正在被工業化生產和標準化包裝,本系列將通過細緻的觀察和思考,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下消費文化的新視角。

醜萌玩偶拉布布(Labubu)在全球範圍內忽然爆火,不僅帶動了從名人明星到普通中產的消費浪潮,並且也引來了不少媒體、專家和學者的關注。其中的一個有趣的討論點,在於中國的「軟實力」。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的報道中,拉布布與來自中國的美妝博主、咖啡品牌(大概是指瑞幸咖啡)、以及遊戲產業(以《黑神話:悟空》和《原神》為代表)並列,成為提升中國軟實力的功臣。顯然,這幾種產品走紅的原理和路徑各有不同,其給中國附加的形象也不盡相同。CNBC的解釋是,這些東西的共同點在於,「中國變得更可見了,『中國』的標簽對年輕一代而言,也不再具有負面的品牌價值」。

這些結論大概都沒有錯,問題是用拉布布作為這種現象的代表多少顯得有點詭異,拉布布的整個形象設計之中,沒有半點能讓人聯想到「中國」的文化元素。這一形象本來源自香港出生、荷蘭長大、比利時國籍的藝術家龍家昇創作的系列故事The Monsters,而這一系列的靈感則來源於北歐神話傳說。如果一個買家不是事先知道拉布布的生產商泡泡馬特是一家中國企業,她絕不可能通過拉布布的形象聯想到中國。與CNBC提到的其他例子不同,拉布布的「中國性」,除非經過刻意提醒,是不會被發現的,更談不上「中國」在其中有多麼「可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