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70年之後,萬隆會議仍是「全球南方」的參考嗎?

今天回望,我們自是不應重彈片面又浪漫化的論述。

70年之後,萬隆會議仍是「全球南方」的參考嗎?
2025年4月19日,一位遊客在印尼萬隆亞非會議博物館做筆記萬隆會議於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此舉行,2025年是該會議70週年。攝:Timur Matahari/AFP via Getty Images

(本文為萬隆會議70年而寫。)

編按:1955年4月中下旬,部分亞洲和非洲國家在印尼萬隆召開共同抵制美蘇的會議,並促成「不結盟運動」的發生。在官方記錄中,這場會議的意義在於討論亞非團結,中國作為其中亞洲最大的代表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由印度和緬甸共同倡議,被視為其中一個主要的會議成果,「萬隆精神」也被視為所謂「第三世界國家」對獨立自主、求同存異的爭取和共識,在亞非團結論述中有一席之地。

本文作者卻想要離開這些主流論述,尋找「萬隆精神」的另種面貌,並探尋在其實際上的破產之後,有哪種論述取代了這種真空,繼續在亞非團結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他發現毛主義上是其中之一。當帶著階級鬥爭視角的毛主義遇上美國黑人運動,它為黑人本土抗爭提供了哪些思想,促成過哪種程度的連結?而「亞非團結」如果只是誤會一場,對我們今日討論「全球南方」有什麼教訓或啟發?

1960年,多個新興獨立民族國家的元首齊聚在紐約,參加第15屆聯合國大會。這個後殖民國家組成的聯盟,今天也許會被稱為「全球南方」。他們在大會上為剛果剛獨立就面對的危機發聲,並聲援被扣押的民選領袖盧蒙巴(Patrice Lumumba)。當中包括了堅信亞非團結的印尼總統蘇加諾、新生加納的總統恩克魯瑪(Nkrumah)、古巴革命領袖卡斯特羅、印度總理尼赫魯,還有埃及的卡邁爾.阿卜杜爾.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 Hussein) ⋯⋯

在聯合國大會之外,這群新的國家之主亦在哈林聚頭,由黑人民權領袖麥爾坎.X(Malcolm X) 接待。這個非官方場合被視為一場位於哈林的「萬隆高峰會」,在紀錄片《爵士樂政變大陰謀(Soundtrack to a Coup d'Etat)》中編幅甚詳,記載了亞非後殖民團結的一大高潮。若果1955年沒有萬隆舉行的亞非大會,這場會面也許仍然會發生,但就不會冠以萬隆之名——60年代有誰知道萬隆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