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造山者》蕭菊貞專訪:首部台灣半導體產業紀錄片,從科技回歸到「人」

在台北圓山飯店,當年那個房間的陽台上,「我站在那裡一直想,潘先生50年前到底看到了什麼?他怎麼敢對這次賭注這麼篤定?」

《造山者》蕭菊貞專訪:首部台灣半導體產業紀錄片,從科技回歸到「人」
紀錄片導演蕭菊貞。攝:唐佐欣/端傳媒

【編者按】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近年加快全球布局,先後在美國鳳凰城、日本熊本、德國德勒斯登設廠。這波擴張既回應地緣政治緊張下各國強化晶片自主的壓力,也反映貼近客戶、爭取補助,以及搶佔全球半導體人才的戰略考量。董事長魏哲家在一封內部信中寫道:「台積電不再只是台灣的台積電,而是世界的台積電。」

然而,晶圓代工產業誕生於台灣,深植於在地半導體生態系。當台積電走向世界,遷移的從來不只是技術與資本,也包括人與家庭、語言與日常,還有深藏於工作倫理之中的文化性格;而即便在台灣本地,半導體產業也因少子化帶來的人力短缺,開始吸納來自不同背景、甚至不同國家的勞動力。「世界的台積電?」系列將追蹤跨國遷徙如何重塑半導體產業版圖、全球勞動與個體生活。

本篇訪談為端傳媒「世界的台積電?」系列報導第一篇。台灣首部半導體產業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近期上映,片中回顧了整個台灣半導體產業在1970年代歷史困境與機遇的緣起,濃縮數十年歷程與挑戰,訪問了超過80位見證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人物,勾陳出當年台灣年輕工程師背負重任赴美學習技術等故事。導演蕭菊貞曾兩度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今次拍片揭示包括被台灣人稱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在內的產業運命之由來,我們在影片首映後約她進行了一場專訪。

「我想讓大家看到,台灣一路過來是很不容易的。」

蕭菊貞是一個專挑硬題目拍、永遠在跟時間賽跑的紀錄片導演。她不是鐵道迷,卻在台灣南端追逐火車、耗費六年拍了《南方,寂寞鐵道》(2023);她自稱科技麻瓜,卻在台灣地緣政治急遽激化的五年間,拍了爬梳台灣半導體產業史的新作《造山者─世紀的賭注》,來處理這個備受國際競逐、燙手且敏感的議題。

拍攝時久,身心壓力自然不在話下,但成品收效甚好,以獨特題材挾著全球話題與時事熱度,落筆之際傳來包場已突破三百場的消息。有這樣的氣勢,本片無疑將成為蕭菊貞歷年作品中票房最高的一部。誰是「造山者」?為何得「賭注」?無論你手上是否握有幾張半導體股票,都值得了解這個對今日台灣舉足輕重的產業一切從何而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