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新加坡政治學者莊嘉穎:黃循財勝選,與新加坡醞釀中的變化

年輕選民能否對執政黨產生壓力?

新加坡政治學者莊嘉穎:黃循財勝選,與新加坡醞釀中的變化
2024年11月24日,新加坡人民行動黨(PAP)黨大會,資政李顯龍卸任黨秘書長一職,結束其20年的最高領導職務,為總理黃循財接任鋪路。圖為二人一同出席黨大會握手。攝:Singapore Press via AP/達志影像

在外部環境動盪的情況下,新加坡5月4日的大選結果反映出來的,或許不是民眾期盼「強人政治」,而是「穩定政治」——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這樣告訴記者。選前,新加坡媒體整理民眾關心的熱點議題,首當其衝的就是「生活費上漲」,民眾擔憂薪資追不上消費水平,而包括工人黨、前進黨等多個反對黨,亦在政綱中明確反對政府在通脹背景下提高消費稅。

在執政黨——人民行動黨(下稱 PAP)——永遠勝利的前提下,觀看新加坡選舉,既可以觀察反對力量作為社會出氣閥的此消彼長,也能看到執政黨作為回應式政權的自我「進化」;而隨著年輕選民越來越具有相對老一代更「進步」和積極的政治意識,或許也能觀察到選民對政權前進方向的期待與壓力。

不過,新加坡的選制是否就將如此一步步走向民主化的方向,並非如此簡單:新加坡選制結合了單選區(SMC)與集選區(GRC),後者在國會中是贏者通拿;而2025年選區劃分後,如同上屆一樣國會議席增加4席,從93席增加到97席,部分單選區被改為集選區。這次選區劃分在投票前兩個月才公布,一些反對黨活躍的區域被調整,因此此舉被視為有利執政黨。

除此之外,新加坡官方總是標榜種族和宗教多元,這體現在組屋、選舉等公共與政治制度設計中。但是次選前幾場牽涉種族宗教的爭議,卻一揭多元和諧表象下社群之間的摩擦。而在李顯龍執政20年後接班的黃循財,又是一個怎樣的人物,能得到PAP與民眾的青睞?是他的人格與人設更令人印象深刻,還是其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