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书摘】《困难东亚》:重构日本帝国殖民地刑务所记忆

通过研究这些监狱,本书试图借此理解现代东亚国家的建构和转型。

【书摘】《困难东亚》:重构日本帝国殖民地刑务所记忆
台南刑务所遗址。图:网上图片

台湾“左岸文化”出版社日前出版新书《困难东亚》:重构日本帝国殖民地刑务所记忆,这本书聚焦于台湾、韩国、中国自日本殖民时代留存下来的刑务所,它们建造于日二十世纪初,原本象征著日本有能力追上欧美大国,以更人道的方式对待罪犯。二战之后,关于刑务所的理解,有的是日本帝国残酷、不人道的证据;有的则脱离原本的殖民脉络,成为美学的灵感来源。通过研究这些监狱,本书试图借此理解现代东亚国家的建构和转型。本文为本书的“绪论”:何谓惩罚袭产,端传媒获出版社授权转载。

两场战争遗留下的产物:东亚现代监狱的建造

东亚惩罚袭产的形成,其背后的关键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两场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这两场战争形塑了当时的地缘政治脉络,而东亚的惩罚实作,就是在这个脉络之中发展出来的。发生在这两场战争之前的明治维新,和这两场战争一起形塑了日本的目标:成为第一个西化的亚洲国家,并让日本踏上一条很快便能将殖民势力延伸至东亚、东北亚的道路。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日俄战争是为全世界都带来转变的“第零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Zero)”。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西式监狱成了这种军事化扩张的重要标志(不论是日本、或是西方国家,都在努力进行这些扩张),而当代社会则在尝试理解当时所遗留下来的这些产物。这类监狱遗址的其中一个案例,是首尔的西大门刑务所(Seodaemun Prison),那里已经变成一座博物馆,呈现对抗日本帝国势力的韩国独立运动(Korean Independence Movement)的历史。另一个案例则在日本奈良,亦即近期撤除的奈良少年刑务所(Nara Juvenile Prison),那里正准备改装为旅馆;甚至有传言指出,其中一间旅馆将会由颇受欢迎的无印良品经营,让该品牌的粉丝都非常兴奋。这些监狱遗址再利用的不同模式,凸显了大卫.罗文索(David Lowenthal, 1998)的论点:“袭产并不是历史。”虽然历史研究的是过去,但在袭产制造(heritagemaking)的过程中,使用过去的方式却是受当代的考量所主导。循此,本书的目的便是阐明惩罚袭产的构成──这些监狱的过去,在今日是如何被使用的。

一系列的跨境对话,最初始于二〇一四年;这些对话尤其关注东亚惩罚史发展百年遗留下来的产物,试图将中国、韩国各地殖民时期的监狱,串连进一个由惩罚遗址组成、彼此连结的体系之中。这些对话之中有一个最具企图心的目标,便是一连串的提名活动,希望能将一些重要的遗址联合申报列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世界遗产名单。这些对话激起了一系列的问题:韩方与中方透过这场合作,试图记忆的是哪些东西?从日本、以及其他曾被日本占领的地区(比如台湾)而来的访客,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殖民记忆的?现代监狱作为一种惩罚、监禁的建筑,我们很少视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令人喜爱的袭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不再使用的监狱,置于袭产地景(heritage-scape)之中呢?即使暂时撇开世界袭产的政治不确定性,重新讲述各国殖民时期建造的监狱历史的这个企图本身,也是一个相当有趣、但很少被研究的主题,而这本书,就是在尝试贡献一些心力。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