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書摘】《困難東亞》:重構日本帝國殖民地刑務所記憶

通過研究這些監獄,本書試圖藉此理解現代東亞國家的建構和轉型。

【書摘】《困難東亞》:重構日本帝國殖民地刑務所記憶
台南刑務所遺址。圖:網上圖片

台灣「左岸文化」出版社日前出版新書《困難東亞》:重構日本帝國殖民地刑務所記憶,這本書聚焦於台灣、韓國、中國自日本殖民時代留存下來的刑務所,它們建造於日二十世紀初,原本象徵著日本有能力追上歐美大國,以更人道的方式對待罪犯。二戰之後,關於刑務所的理解,有的是日本帝國殘酷、不人道的證據;有的則脫離原本的殖民脈絡,成為美學的靈感來源。通過研究這些監獄,本書試圖藉此理解現代東亞國家的建構和轉型。本文為本書的「緒論」:何謂懲罰襲產,端傳媒獲出版社授權轉載。

兩場戰爭遺留下的產物:東亞現代監獄的建造

東亞懲罰襲產的形成,其背後的關鍵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兩場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以及日俄戰爭──這兩場戰爭形塑了當時的地緣政治脈絡,而東亞的懲罰實作,就是在這個脈絡之中發展出來的。發生在這兩場戰爭之前的明治維新,和這兩場戰爭一起形塑了日本的目標:成為第一個西化的亞洲國家,並讓日本踏上一條很快便能將殖民勢力延伸至東亞、東北亞的道路。有些學者甚至認為,日俄戰爭是為全世界都帶來轉變的「第零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Zero)」。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西式監獄成了這種軍事化擴張的重要標誌(不論是日本、或是西方國家,都在努力進行這些擴張),而當代社會則在嘗試理解當時所遺留下來的這些產物。這類監獄遺址的其中一個案例,是首爾的西大門刑務所(Seodaemun Prison),那裡已經變成一座博物館,呈現對抗日本帝國勢力的韓國獨立運動(Korean Independence Movement)的歷史。另一個案例則在日本奈良,亦即近期撤除的奈良少年刑務所(Nara Juvenile Prison),那裡正準備改裝為旅館;甚至有傳言指出,其中一間旅館將會由頗受歡迎的無印良品經營,讓該品牌的粉絲都非常興奮。這些監獄遺址再利用的不同模式,凸顯了大衛.羅文索(David Lowenthal, 1998)的論點:「襲產並不是歷史。」雖然歷史研究的是過去,但在襲產製造(heritagemaking)的過程中,使用過去的方式卻是受當代的考量所主導。循此,本書的目的便是闡明懲罰襲產的構成──這些監獄的過去,在今日是如何被使用的。

一系列的跨境對話,最初始於二〇一四年;這些對話尤其關注東亞懲罰史發展百年遺留下來的產物,試圖將中國、韓國各地殖民時期的監獄,串連進一個由懲罰遺址組成、彼此連結的體系之中。這些對話之中有一個最具企圖心的目標,便是一連串的提名活動,希望能將一些重要的遺址聯合申報列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遺產名單。這些對話激起了一系列的問題:韓方與中方透過這場合作,試圖記憶的是哪些東西?從日本、以及其他曾被日本佔領的地區(比如台灣)而來的訪客,又是如何看待這些殖民記憶的?現代監獄作為一種懲罰、監禁的建築,我們很少視為從祖先那裡繼承下來、令人喜愛的襲產: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將不再使用的監獄,置於襲產地景(heritage-scape)之中呢?即使暫時撇開世界襲產的政治不確定性,重新講述各國殖民時期建造的監獄歷史的這個企圖本身,也是一個相當有趣、但很少被研究的主題,而這本書,就是在嘗試貢獻一些心力。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