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3日,202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大阪・関西万博」,下稱「世博」)正式開幕,為期六個月。由籌備階段開始,日本國內便報導今屆世博陸續出現預算超支、工程進度拖延的問題,甚至有「万博中止」的抗議。而饒是一片爭議聲中,世博最終還是如期啟航。
大阪作為觀光城市一向熱鬧,現時街頭更掛滿世博宣傳旗幟和海報,連人行道的水渠蓋也換上世博特別版,節慶氣息濃厚。筆者乘坐中央線來到夢洲站,在鋪天蓋地的官方吉祥物「脈脈」歡迎下,首次進入這個因應世博而全面開發的人工島夢洲。
穿過由日本自然系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的世界最大型木造建築「大屋根環」,多個洋溢異國風情的建築展館映入眼簾。今屆世博合共158個國家和地區、7個國際組織參展。不過有部分展館如印度和智利等已屆開幕之時,依然尚未竣工。
世界博覽會作為記錄當代社會文明,並藉此展望未來的國際性大型展覽平台,既具當代性,商業性,也是國際關係的一種當下反映。它最早可追溯至1851年英國倫敦舉行的萬國工業博覽會,展示最新科技如蒸汽機、紡織機械、鐵路火車等工業革命成果,以展現大英帝國的工業實力。又如1970年也是在大阪舉辦的世博會,日本作為主辦國,也是銳意向世界證明其戰後高速經濟成長的成果,而時值冷戰時期,科技與太空競賽激烈,當年的美國館展出了阿波羅11號採集的月球岩石,更為轟動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