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後疫情時代表現最好的旅遊市場之一,日本國際遊客數字自2020年跌入低谷之後,2022年第四季起一路攀升,翌年第三季便超越疫前數字高峰,並加速至今。2024年訪日外國旅客接近3687萬人,較2019增加15%,此趨勢持續加速,僅今年1月,訪日遊客預計人數便達3,781,200人,大幅超越前高紀錄(日本國家旅遊局JNTO統計)。其中中國大陸遊客超越韓國而位居其首,台灣與香港分列第三、第四,且就算是後者,也大幅拋離排名其後的國家與地區數倍之多。
此勢頭在民間也有氣氛反應。本來疫情前,「去日本好似返鄉下(回家鄉)」的說法已在香港流傳多年,作為香港人對自己竟然如此熱衷赴日旅行的打趣;疫後隨日圓疲弱,港幣因與美元掛鉤而令港人旅日成本降低,赴日旅行成為相當多香港人疫後報復性消費的熱門選擇;相似狀況也出現在台灣與大陸,後者更因旅遊簽證政策的大幅放寬而數字攀升,而此前,儘管大陸在遊日人數整體所佔比例較低,但它仍是最大的支出來源(the biggest source of expenditure)。
從春日賞櫻,盛夏花火大會,到漫山遍野紅葉,白雪皚皚的雪國,彷彿一年四季盡是遊日旺季。不僅東京、京都、福岡等主要城市遊客絡繹,鳥取砂丘,藏王樹冰,立山黑部甚或紀伊山脈聖地,也多有自然愛好者的異國足跡。而華人來日本,除在旅遊勝地多有聽到本來熟悉的中文於空氣中熙來攘往,也必然試過在居酒屋或拉麵店聽到鄰桌以華語暢談。香港人遊日是「返鄉下」,台灣人又認日本為精神文化故鄉,此「鄉」與彼「鄉」有何不同?近年大批中國留學生進駐日本,亦有新一波移民釀就大陸「潤日」前所未有的高峰,締造了包括獨立書店、高級中餐在內的日本新一波華人圈,新的社群與生活方式。
中港台三地各自歷史脈絡,與日本各有淵源,且淵源之間差異甚大。究竟「日本」對三地華人來講,各自意味著什麼?而為何不同的脈絡、情感狀態,卻造成似乎是「不約而同」的遊日、移日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