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又名「文化幣」的成年禮金由台灣政府文化部正式發放時,桃園武陵高中高三學生葉楷翎與許多同學一樣,領到1200元新台幣等值的文化幣。因正準備學測(考大學),葉楷翎便用文化幣到學校附近的書店購買了參考書。「書局有回饋點數,我記得兩點回饋一點(每消費2元可獲1元回贈),1200點可以買好多本書了。」葉楷翎記得,當時班上同學幾乎都將文化幣用在購買課業講義上。
2025年1月,也是「文化幣」三字出現在台灣立法院大幅凍刪中央政府年度預算風波的新聞中。其中針對文化領域的文化幣一項,有國民黨立委提案凍結1000萬、刪除200萬新台幣預算,該提案遭遇輿論沸騰,於三日後撤回。其後未久,正值新春台北書展期間,持文化幣前來購書的學生和年輕人面對各傳媒採訪,依然對此提案批評有加。
向民眾發放補貼,是經濟需紓困時期常見措施,但針對年輕人和文化領域的補貼,在台灣還是由「文化幣」(其前身「藝Fun券」)政策所始。相比之下,香港尚無類似政策;中國大陸曾發放專門針對電影市場的觀影消費券。而台灣文化幣相形之下,可用於展覽、演出、劇場、本土電影、書店購書等各類文化實體體驗,究竟這是一項怎樣細緻的政策,如何作用於台灣青年人的生活?成效如何?對文化生活的塑造起到多大作用?對台灣文化領域的各個產業鏈環節,又帶來什麼樣的連鎖效果?
「很多家庭不會把購書列入主要支出。因此,有些孩子是有文化幣後才開始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