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創業失敗、賭癮未解——港人冇錢使,破產是出路?

「香港市民的困難是暫時的,香港的未來是可期的。」一名拒絕受訪的破產人說。

創業失敗、賭癮未解——港人冇錢使,破產是出路?
因賭博欠債經歷兩次破產的阿公。攝:鄧家烜/端傳媒

編按:疫後至2025年,經濟下行仍然是香港社會的重要議題之一,端傳媒推出「香港冇錢使」經濟報導系列,打開上至政府、下至市民的荷包,埋單計數,看看大家還剩多少錢,又計劃如何勒緊褲頭?更重要的是,結構性財赤揭示了哪些深層次政經問題?此特寫報導為第四篇,在香港經濟未見起色的大圖畫裡,細探破產人的生活和心態。此前圖解財赤的數據報導、記錄觀音借庫的影像圖輯、針對港府削減長者及殘疾人士兩元乘車優惠的解釋性報導已經刊出,敬請留意後續相關報導。

一個傍晚,40歲的 Emily 穿白色衛衣和卡其色長褲,挽著厚重的手袋來到餐廳赴約。坐下來後,她點了三文魚親子丼和芒果蒟蒻飲料。「沒有說(外出吃飯)不行的,」她壓低聲線跟記者解釋香港法例對破產人士的限制,「坐的士也可以,只不過你不能很張揚說。你不說我不說,沒有人知道的。」

破產是法律程序,是債務人無力還債時,「別無選擇下的出路。」Emily 說。在香港,債務人或債權人提交破產呈請後,法庭會審視並頒布破產令。破產人的所有財產歸屬受託人管理——即破產管理署署長或私營機構從業員,破產人沒權選擇;資產亦會被變賣,攤分還給債權人,扣除生活開支後,收入的餘額須用來還債。首次破產期為四年,破產人須每年呈交收支報告。

在經濟下行的大圖畫裡,政府財赤,也有小市民入不敷支。近年,持續爬升的破產率成為香港社會關注點。2024年的個人破產呈請創9年新高,達9190宗,另外錄得740宗強制清盤呈請,是自2009年以來的高峰。有經濟學者認為這是香港經濟轉型中的陣痛,不過政府認為升幅未能反映經濟實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