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第75屆柏林影展,政治在此已然是雙重標準?

關注議題的柏林影展,現在卻似乎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表達自由不再暢通無阻了?

第75屆柏林影展,政治在此已然是雙重標準?
2025年2月20日,柏林影展觀衆 Slavia 戴著頭飾,手持烏克蘭國旗站在柏林影展宮前,參加電影《時間戳》(Strichka chasu) 首映。攝:Christoph Soeder/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曾憑借《倒霉性愛,發狂黃片》(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擒得金熊獎的拉杜·裘德(Radu Jude)在第7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攜新片《二〇二五年的歐陸》(Kontinental '25)再次入選主競賽單元。而他在柏林影展電影宮(Berlinale Palast)把「Fuck Trump + Putin」簽在了自己的巨幅海報上,引得了在Instagram、Reddit乃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影迷和網民的熱烈討論。影迷們紛紛視大膽直言的裘德為自己的代言人,替自己在聚光燈下說出了心聲。而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裘德的這一舉動也直觀地把因「華語電影大年」而吸引來的影迷拉進了柏林電影節極富「政治性」的一面。

拉杜·裘德(Radu Jude)攜新片《2025年的歐陸》(Kontinental '25)再次入選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他在柏林影展電影宮(Berlinale Palast)把「Fuck Trump + Putin」簽在了自己的巨幅海報上。網上圖片

這一高光時刻和本屆電影節選入的諸多烏克蘭相關紀錄片一起,構成了「柏林電影節與烏克蘭團結在一起」的風景線。從主競賽單元唯一的紀錄長片《時間戳》(Strichka Chasu),到選入論壇單元(Forum)的《閃電划過海面之時》(When Lightning Flashes Over the Sea)和《目標命中時間》(Chas Pidlotu),這些紀錄片全方位展現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即將滿三週年之際,烏克蘭社會對這場戰爭以及自己身份、國家、語言等的看法。而場外電影人與觀眾們也身體力行地踐行著「歐洲與烏克蘭站在一起」。

從《時間戳》在電影宮完成首映後持久不斷的掌聲,與耳邊不時傳來的「榮光歸烏克蘭,榮光歸英雄」(Slava Ukraini! Heroyam Slava!);到《閃電划過海面之時》的映後問答中,現場觀眾們爭論導演在片中基本只呈現生活在敖德薩的俄語烏克蘭人有何問題;在格魯吉亞紀錄短片《第比利斯之春》(Shinagani gazapkhulebis q’vaviloba)的映後問答環節,導演和其中一位觀眾甚至就俄羅斯對格魯吉亞的干涉在何種程度上是事實吵了起來。似乎可以說,這屆柏林影展為歐洲焦點議題提供了寬廣的空間,讓議題內容得以展現,也讓電影人與觀眾們的觀點得以激烈碰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