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號,在一場共和黨會議上,特朗普(台譯川普)表示半導體製造業「離開了我們,去了台灣」。他希望將晶片製造帶回美國,但不是通過政府補貼的方式,而是藉由對進口半導體徵收全面關稅,逼迫製造商回到美國,在美國本土生產晶片。特朗普更批評拜登政府劃時代的產業政策《晶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下文簡稱《晶片法案》)為「荒謬的計畫」。
2022年8月,拜登政府簽署《晶片法案》,授權政府預算527億美元,主要用於補貼半導體製造商在美國建設和擴張晶片生產設施,金額達到全球半導體產業年度資本支出的四分之一。在此之前,美國已經長達幾十年沒有此等規模的產業政策;美國杜克大學商學院教授查特吉(Ronnie Chatterji)表示,「《晶片法案》標誌著美國自二戰後最重要的產業政策回歸」。
《晶片法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總價值500億美元的「美國晶片基金」(CHIPS for America Fund)。這筆巨款分為兩部分:390億美元將用於半導體生產激勵計畫,以直接補貼、聯邦貸款等方式,給到參與《晶片法案》的半導體廠商;剩下的110億美元則用於商業研究和勞動力培訓計畫。同樣重要的是,凡是投資先進晶片製造的企業,可享高達25%的稅額抵免(tax credit)。
《晶片法案》生效不久,便有多家半導體企業迅速回應,宣佈在美重大投資計畫。2023年2月,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正式公布資助機會通知(Notice of Funding Opportunity)。申請的企業需經過審核﹑盡職調查等多項程序,才能獲晶片計畫辦公室「確認」(finalize)補貼金額和內容;而且《晶片法案》的補貼並非一次到位,而是在長達數年的計畫中,當領取補貼的公司達到預先設定的里程碑,才分階段依次發放。換句話說,目前300多億已簽署備忘錄或已確認的補貼資金,絕大多數都尚未撥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