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德國大選分析:不意外的結果,時間緊迫的未來

如果梅爾茨領導的聯合政府帶領德國繼續沉淪,那誰也無法阻擋另類選擇黨主宰德國。

德國大選分析:不意外的結果,時間緊迫的未來
2025年2月23日,德國全國大選結束後,德國保守派聯盟(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以28.6%的得票贏得德國大選,聯盟領導人弗里德里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在德國柏林黨總部登台向支持者發表講話。攝:Markus Schreiber/AP/達志影像

德國時間2025年2月23日,德國新一輪議會選舉結束,中間偏右的聯盟黨(CDU/CSU)以208席拔得頭籌,黨魁梅爾茨(Friedrich Merz)將負責組織下一屆政府內閣。極右翼的另類選擇黨(AfD)以152席實現了相比上一次的支持率翻倍,成為議會第二大黨。中左翼的社民黨(SPD)遭遇二戰以來最大的慘敗,僅獲得120個議席,現任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領導的政府成為看守政府,執政時間進入倒計時。

執政聯盟的友黨綠黨獲得的支持小幅下落,得到85個議席。更激進的左翼黨(Die Linke)異軍突起,贏得64個議席,成為本次大選的黑馬。從左翼黨分裂出來的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BSW)和親商的自由民主黨(FDP)分別獲得4.9%和4.3%的選票,因為沒有越過德國議會的百分之五門檻而無法加入下一屆議會。在停滯的國內經濟和動盪的國際環境下,下一屆政府能否帶領德國走出危機,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一大焦點。

幾家歡喜幾家愁

德國作為一個聯邦制國家,自由結社的傳統也源遠流長。參與選舉的政黨門類繁多,絕不僅限於主流政黨。既然有地域色彩濃厚的自由選民黨(Freie Wähler),也有親歐洲的德國伏特黨(Volt Deutschland),前者雖然在巴伐利亞當地屬於聯合政府,卻在聯邦層面上獨立參選,後者則在歐洲議會中有三名議員。在左右的政治光譜上,既有保守德國聯盟(Bündnis Deutschland)和德國中央黨(Deutsche Zentrumspartei),也有打着共產主義旗號的德國馬列黨(MLPD)。不過這些黨派勢單力孤,即使在地方政治中扮演着一定角色,在全德的政治版圖也比較邊緣,目前只能反映出德國政治生態的多樣性。少數民族地位的南石勒蘇益格選民協會(Südschleswigscher Wählerverband)是個例外,作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一個地區性政黨,主要代表該州丹麥人和弗里斯蘭人這些少數民族的權益,根據法定特殊待遇,只要獲得約40,000張政黨票即可獲得一個議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