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當牆裏來了真外賓:他們自覺維穩、對抗右翼、聊起潤

互聯網的高牆如何影響這場突發的文化交匯?

當牆裏來了真外賓:他們自覺維穩、對抗右翼、聊起潤
2025年1月14日,北京,手機螢幕上出現小紅書和TikTok的圖示。攝:Andy Wong/AP/達志影像

2025年1月,起源於美國禁令的小紅書「TikTok難民潮」,給鑄牆已久的中國網絡生態帶來了少有的和外國網民直接交流、互動的機會,「中美網友對賬」等一系列熱點也由此湧現。1月20日,隨着特朗普上任、TikTok禁令推遲,一些中國網民發現,「TikTok refugee」不再上線,曾經佔領小紅書首頁的英文帖子也慢慢消失了。

在「難民潮」漸退時,端傳媒與數位中國網友一起回望這短暫的破牆時分。一位即將潤去歐洲的未來電工,發現「中美對賬」過程中的「田忌賽馬」邏輯;有大學生堅信「牆」的存在之必要,自覺維護起小紅書的輿論環境;有人對抗逃脫審查、試圖殖民小紅書的歐美右翼群體;一位音樂博主和美國樂迷網友熱切交流,也觀察到因為階層和信息差帶來的想像斷層;有海外留學生在碰撞浪潮中勾起被歧視的記憶,思考表達的權利;一位記者感到深深的失落,長年累月堆積出來的沉沒成本,讓ta失去氣力去結識文化背景不同的人。

在算法精心挑選的熱鬧之下,潛藏了許多短暫卻深刻的交互。中國網友怎麼看待這場「難民潮」的漲退?突如其來的文化交匯給他們帶來了怎樣的新鮮體驗?通過這次互聯,他們也分享了這些年的互聯網觀察,照見「牆」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印記。

2023年7月1日,武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2週年期間,一名大學生在武漢革命博物館內用手機錄影。攝:Ren Yong/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