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疫後至2025年,經濟下行仍然是香港社會的重要議題之一,端傳媒推出「香港冇錢使」經濟報導系列,打開上至政府、下至市民的荷包,埋單計數,看看大家還剩多少錢,又計劃如何勒緊褲頭?更重要的是,結構性財赤揭示了哪些深層次政經問題?此影像圖輯為系列第二篇,以市民向觀音借庫的景象切入財困下的社會群像。系列第一篇數據報導「圖解香港大財赤」已經刊出,並敬請留意後續報導。
農曆正月廿六(2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觀音借庫日——習俗裡的說法,是觀音菩薩開金庫,借錢於民。踏入子時(22日晚上11時),逾150年歷史的香港紅磡觀音廟開庫,善信隨即以廟前的蠟燭燃點長香,湧入廟宇。
白煙裊裊,善信肩接肩,踮起腳仰望觀音像,閉眼皺眉祈求,再舉香鞠躬。他們奉上鮮花和供品,然後買走一份借庫用品,當中包括寫上財源廣進的揮春和生菜造型的掛飾,取其諧音「生財」。善信經過觀音像前方,接過職員遞上寫有金額的借庫利是(紅包)——各間廟宇借庫金額不同,由三百萬至十億元不等。完成借庫,人們拆開利是,有人歡喜跟「九億」紅紙拍照,有人留在廟前雙手合十彎身,口中念念有詞。
在低迷的香港經濟裡,不少人將求財和保生計的殷切盼望交付神明,市民最早於幾天前在各區觀音廟前排隊。紅磡觀音庫的隊首是76歲的黃婆婆,她頭戴冷帽,穿四件厚衣,兩天前已來佔位置。她住在何文田,向觀音借庫已有30多年。自從拜過觀音,她自覺生活順利平安,子女有工作和棲身之所,已經心滿意足。她又指有次為出意外昏迷的親戚向觀音祈福,親戚最後醒來,「觀音娘娘好靈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