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美國對字節跳動旗下短視頻平台 TikTok 「非售即禁」風波中,現任國務卿魯比奧(Marco Rubio)曾發帖稱:「共產中國掌控 TikTok 的算法,是他們監視美國人並操縱美國輿論的入口。」弔詭的是,這種論述難免讓人聯想到中國政府封禁外國社交媒體時的辯解:自 2009 年起,北京將臉書、推特、谷歌等平台視作「境外勢力」對華「和平演變」的秘密武器,強調未經審查的互聯網對國家安全產生威脅。
美國政府曾一度批評中國政府網絡封鎖。2009 年,時任美國總統奥巴馬(歐巴馬)訪問上海時說道:「在美國,互聯網的自由開放是不容置疑的優勢,我認為這應該得到鼓勵。」彼時奧巴馬意欲維護的全球開放互聯網,後來無論在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當政下,都曾或多或少展開封鎖。而隨著國會推動法案,以「國家安全」理由要求外國公司出售社交媒體平台,華府一度推崇的「互聯網自由」議程,如今似乎趨向完結。
推倒數字柏林牆
在「歷史終結論」的宏大敘事下,後冷戰時期的美國曾對「全球民主化」充滿了期許;隨着西方自由主義在意識形態鬥爭中的勝利,威權制度雖仍然遍布世界多數國家,它似乎也逐漸失去動能。然而,在世紀交替之後,這種對全球自由主義的樂觀態度經歷許多起伏:在「九·一一」恐襲後,小布殊(George W. Bush)政府期間發動了失敗的伊拉克戰爭;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共產黨對其政治制度的信心只增不減。在政治學家討論「民主衰退」、「威權韌性」之際,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挑戰了「華盛頓共識」。無論是認定「經濟發展推動政治自由」的現代化理論,還是推崇「軍事干預捍衛自由世界」的新保守主義,似乎都無法將美國設想的「全球民主化」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