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默克爾的《自由》與她的德國時代:執政十六年,德國如今喪失了自己的方向?

德國的安全依賴美國,能源依賴俄羅斯,出口市場依賴中國。在新的地緣政治現實中,德國從曾經的左右逢源逐漸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

默克爾的《自由》與她的德國時代:執政十六年,德國如今喪失了自己的方向?
2013年9月16日,柏林舉行的基民盟董事會會議之前,德國總理默克爾站在競選巴士前拍照。攝:Fabrizio Bensch/Reuters/達志影像

2024年11月底,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發布了她的自傳《自由》,引發了德國公衆的熱議。此時發布自傳,與德國政壇和歐洲局勢的動盪形成了強烈呼應。當月初,現任首相舒爾茨解僱自民黨籍財長林德納,宣告執政的紅綠燈聯盟破裂。朝野經過一輪拉鋸,決定在明年年初進行改選。

與此同時,特朗普的再次當選,讓孤立主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北約頭上;俄烏戰線告急,遲到的彈道導彈也無法彌補師老兵疲的劣勢;歐洲經濟近乎停滯,大衆工廠大規模罷工,產業界在中國廉價電動車的衝擊和美國關稅預期的夾擊中焦頭爛額。極右翼的另類選擇黨首次推出本黨的總理候選人,冷戰後奠定的政治版圖很可能迎來一次洗牌。鑒於以上種種,也難怪今年年中,曾希望在默克爾卸任後扛起歐洲大旗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年中的一次演講中喊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話:「我們的歐洲瀕臨死亡。」

面對如此動盪的局勢,德國人自然難免想起已卸任三年的默克爾。在她治下的十六年裏,德國和歐洲儘管歷經顛簸,卻始終昂首向前,從未陷入如今這般深刻的自我懷疑。有人懷念她的穩健,有人敬仰她的付出,也有人將她視為當下亂局的始作俑者。他們都想從這位冷戰後德國的長期掌舵人身上找到進一步論據。

默克爾在全書開篇說:「我們(政客)常常回避問題,用冗長的語句填充時間,以避免面對進一步的尖銳問題,或者使用空洞的套話而不是清晰易懂的句子……他們話說得很多,卻傳達的信息很少。」至少默克爾不是這樣,她一向以寡言著稱。這本書的內容幾乎沒有讓任何一種期待如願以償。它既不滿足懷舊者的想象,也未能為批評者提供新的彈藥。該書不僅捍衛了她在任期間的大部分施政決定,更是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新鮮出爐的獨家材料。對此,她本人的說辭是,如果事後居然曝光了很多額外的內幕,那就意味着自己當年在欺騙德國人民。這讓人想起她那標誌性的菱形手勢,外柔內剛,引而不發。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